2017年7月28日 星期五

正修行第六(3)

正修行第六(3)(二)對境修止觀。

(二)對境修止觀。
1、眼對色。 如何在眼見色時修止?修行人隨眼見種種色相時,了知它如空中華、水中月一般的不真實。若見順情之色,不起貪愛;若見違情之色,不起恚惱;若見非順非違之色,不起無明、亂想,這就是修止。 如何在眼見色時修觀?修行人隨眼見順、違、非順非違之色時,了知其相本自空寂。為什麼呢?因為我們若是尋其根、塵、空、明等相貌,發覺它了不可得,也無法分別。雖然各無所見,也無分別,但卻是生起眼識的助緣。也就是說,必須根、塵、空、明等因緣和合,才能生出眼識。在生起眼識的因緣當中,還必須要有意識,才能分別種種色相,而有一切善、惡等法的產生。但是反觀這一念能見色之心,卻不見相貌。既然不見相貌,那麼由這心念所發起能見的人(見者)、及見中的一切法也畢竟空寂,這就是修觀。 在這眼見色中,也包含有五種修止觀的方法在內,應該如前面所說的來詳加分別。

次、耳聞聲時修止者:隨所聞聲,即知聲如響相,若聞順情之聲,不起愛心,聞違情之聲,不起瞋心,非違非順之聲,不起分別心,是名修止。云何聞聲中修觀?應作是念,隨有聞聲,空無所有,但從根塵和合,生於耳識,耳識生故,次生意識,強起分別,因此則有,一切善惡等法,故名為聞。反觀聞聲之心,不見相貌,當知!聞者及一切法,畢竟空寂,是名為修觀。耳聞聲中,亦預有五番修止觀意,如前分別。

2、耳對聲。如何在耳聞聲時修止?修行人隨耳聞種種聲相時,了知它如谷響一般的不真實。若聞順情之聲,不起愛心;若聞違情之聲,不起瞋心;若聞非順非違之聲,不起分別心,這就是修止。 如何在耳聞聲時修觀?修行人隨耳聞聲時,了知其相空無所有。為什麼呢?因為根、塵和合而生起耳識。有了耳識,次生意識,有了意識之後,強起分別,才有一切善、惡等法的產生,這叫做聞。但是反觀這一念能聞聲之心,卻不見相貌。既然不見相貌,那麼由這心念所發起能聞的人(聞者)、及聞中的一切法也畢竟空寂,這就是修觀。在這耳聞聲中,也包含有五種修止觀的方法在內,應該如前面所說的來詳加分別。

次、鼻嗅香時修止者:隨所聞香,即知如燄不實,若聞順情之香,不起著心,違情臭氣,不起瞋想,非違非順之香,不生亂念,是名修止。云何聞香中修觀?應作是念,今所聞香,虛誑不實,所以者何?根塵合故,即生鼻識,次生意識,強取香相,因此則有,一切善惡等法,故名聞香。反觀聞香之心,不見相貌,當知!聞者及一切法,畢竟空寂,是名為修觀。聞香中,亦預有五番修止觀意,如前分別。

3、鼻對香。如何在鼻嗅香時修止?修行人隨鼻嗅種種香相時,了知它如暘燄一般的不真實。若聞順情之香,不起著心;若聞違情臭氣,不起瞋想;若聞非順非違之香,不生亂念,這就是修止。 如何在鼻嗅香時修觀?修行人隨鼻嗅順、違、非順非違之香時,了知其所聞之香虛誑不實。為什麼呢?因為是根、塵相合而生起鼻識。有了鼻識,次生意識,有了意識之後,強取香相,才有一切善、惡等法的產生,這叫做聞香。但是反觀這一念能嗅香之心,卻不見相貌。既然不見相貌,那麼由這心念所發起能嗅的人(嗅者)、及嗅中的一切法也畢竟空寂,這就是修觀。 在這鼻嗅香中,也包含有五種修止觀的方法在內,應該如前面所說的來詳加分別。

次、舌受味時修止者:隨所受味,即知如夢中得味,若得順情美味,不起貪著,違情惡味,不起瞋心,非違非順之味,不起分別憶想,是名修止。云何名舌受味時修觀?應作是念,今所受味,實不可得,所以者何?內外六味,性無分別,因內舌根,舌根本無知,和合生舌識,次生意識,強取味相,因此則有,一切善惡等法,反觀緣味之識,不見相貌,當知!受味者及一切法,畢竟空寂,是名修觀。舌受味中,亦預有五番修止觀意,如前分別。

4、舌對味。如何在舌受味時修止?修行人隨舌受種種味相時,了知它如夢中得味一般的不真實。若得順情美味時,不起貪著;若得違情惡味時,不起瞋心;若得非順非違之味時,不起分別憶想,這就是修止。 如何在舌受味時修觀?修行人隨舌受味時,了知其所受之味實不可得。為什麼呢?因為舌根在受酸、甜、苦、辣、鹹、淡等六種滋味時,本來無分別,是在因緣和合,生起意識之後,強取味相,才有一切善、惡等法的產生。但是反觀這一念能受味之心,卻不見相貌。既然不見相貌,那麼由這心念所發起能受味的人(受味者)、及味中的一切法也畢竟空寂,這就是修觀。
在這舌受味中,也包含有五種修止觀的方法在內,應該如前面所說的來詳加分別。

次、身受觸時修止者:隨所覺觸,即知如影幻化不實,若受順情樂觸,不起貪著,若受違情苦觸,不起瞋惱,受非違非順之觸,不起憶想分別,是名修止。云何身受觸時修觀?應作是念,冷、煖、澀、滑、輕、重等,名之為觸。頭等六分,四大和合,名之為身。觸性虛假,身亦不實,誰能受觸,和合因緣,即生身識,次生意識,憶想分別,苦樂等相,故名為受觸。即當反觀,緣觸之心,不見相貌,當知!受觸者及一切法,畢竟空寂,是名修觀。身受觸中,亦預有五番修止觀意,如前分別。

5、身對觸。 如何在身受觸時修止?修行人隨身所受種種覺觸時,了知它如影一般的幻化不實。若受順情樂觸時,不起貪著;若受違情苦觸時,不起瞋惱;若受非順非違之觸時,不起憶想分別,這就是修止。 如何在身受觸時修觀?修行人隨身受種種觸時,作以下的觀察:冷、煖、澀、滑、輕、重等,稱之為觸;頭、身、兩手、兩腳等六分,是四大和合的,稱之為身。但是反觀觸的自性虛假、四大假合之身也不實,那麼是誰在受觸呢?所謂的身識,只是因緣和合而有,次生意識,才能憶想分別苦樂等相,這叫做受觸。這時反觀這一念能觸之心,卻不見相貌。既然不見相貌,當知由心念所起受觸的人(受觸者)、及觸中的一切法也畢竟空寂,這就是修觀。 在這身受觸中,也包含有五種修止觀的方法在內,應該如前面所說的來詳加分別。

次、意知法中修止觀相,如初約坐禪中明。修止觀相,五番之意,是中應廣分別,今不重辨。

6、意對法。 如何在意知法中修止觀,前面五種坐中修止觀的內容當中,已有詳細的說明,這裡就不再重複分辨。

行者若能於行住坐臥,見聞覺知等,一切處中,修止觀者,當知!是人真修摩訶衍道。如大品經中(大正二五~四零二C):「佛告須菩提,若菩薩,行時知行,坐時知坐,乃至身服僧伽梨,視眴一心,出入禪定,當知!是名菩薩摩訶衍,以不可得故。」

修行人如果能在行、住、坐、臥等六種事緣當中;以及見、聞、覺、知等六根相對的六塵境界上,時時修習止觀,就是真修大乘的人。如大品般若經中所說:「佛告須菩提!若菩薩行時知行,坐時知坐,乃至穿衣吃飯、揚眉瞬目之間,皆安住在禪定之中,當知此人就是菩薩中的大菩薩,因為實在不可多得的緣故。」

復次:若人如是,一切處中,修行大乘,是人則於世間,最上最勝,無與等者。如釋論中偈說(大正二五~一六一A):
閑坐林樹間,寂然滅諸惡,澹泊得一心,斯樂非天樂,
人求世間利,名衣好床蓐,斯樂非安穩,求利無厭足;
納衣行乞食,動止心常一,自以智慧眼,觀知諸法實,
種種諸法中,皆以等觀入,解慧心寂然,三界無倫匹。

若能於一切處中修行大乘,就是世間最尊貴、最殊勝的人,再沒有人能和他相等。正如大智度論的偈頌中所說:「空閒安坐林樹之間,寂靜安然息滅諸惡,內心澹泊一心清淨,這種快樂不是天樂所能比擬。世間之人追求名利,講求好衣好床蓐,那裡知道這種快樂並非真正的安穩,因為欲望永遠沒有滿足的時候。出家人穿著布納衣沿街乞食,無論動靜都在禪定之中,常以智慧的眼目,觀察了知諸法的實相,故能視一切法平等,而寂然不為一切境界所動。這樣的修行人,在三界之中,是無人能與他相比的。」

** 待續 善根發相 第七

標籤:

1 個意見:

2017年7月28日 凌晨2:20 , Blogger 文居士 提到...

https://tentiechun.blogspot.tw/2017/07/3.html
正修行第六(3)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