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13日 星期四

具緣第一(2)

天台小止觀  --智者法師著  淨蓮法師注疏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校定本)

具緣第一(2)

云何知重罪滅相?若行者,如是至心懺悔時,自覺身心輕利,得好瑞夢,或復睹諸靈瑞異相,或覺善心開發,或自於坐中,覺身如雲影,因是漸漸證得,諸禪境界,或復豁然,解悟心生,善識法相,隨所聞經,即知義趣,因是法喜心生,心無憂悔,如是等種種因緣,當知!即是破戒障道罪滅之相。從是以後,堅持禁戒,亦名尸羅清淨,可修禪定,猶如破壞垢膩之衣,若能補治洗淨,猶可染著。

怎麼知道重罪已經消滅了呢?如果在至心懺悔時,覺得自己身心輕安、快樂,得種種祥瑞的好夢;或見佛放種種光明等靈瑞奇異之相;或覺善心開發;或在坐中,自覺身體如雲如影般的空淨(這是證得欲界定的相狀),從此以後,漸漸證得未到地定,色界四禪、無色界四空定;或者豁然開朗、解悟心生,過去不明瞭的種種名相,現在都能明瞭,隨所聽聞的經典,也可以馬上知道它的義趣所在。從此以後,心中時常生起法喜,不再有憂慮或悔恨的情況發生,這時就知道因為破戒而障道的罪業已經消滅。自此以後,只要堅持不犯,還是可以稱為持戒清淨,也同樣可以獲得禪定,就像是衣服髒了、破了,只要洗乾淨,補一補,還是可以染上各種顏色的。

復次:若人犯重禁已,恐障禪定,雖不別依經,修諸行法,但生重慚愧,於三寶前,發露先罪,斷相續心,端身常坐,觀罪性空,念十方佛。若出禪時,即便至心,燒香禮拜,懺悔誦戒,及誦大乘經典,障道重罪,自當漸漸消滅,因此尸羅清淨,禪定開發。故『妙勝定經』云:「若人犯重罪已,心生怖畏,欲求除滅,若除禪定,餘無能滅。」是人應當,在空閑處,攝心常坐,及誦大乘經,一切重罪,悉皆消滅,諸禪定三昧,自然現前。

另外一個比較簡單的懺悔的方法,是有人犯了重罪,恐怕障礙禪定不能可開發,雖然沒有依照經典中所說的懺罪方法去懺除,但只要生起深深的慚愧心,先在三寶前,至誠發露先前所作的罪業,斷相續心,發誓以後絕不再造;然後端身正坐,觀罪性本空,念十方佛;從禪定出之後,還要誠心修供養、燒香、禮拜、懺悔,誦戒,以及讀誦大乘經典,這樣修習,障道的重罪也能逐漸消除,等到持戒清淨之後,禪定自然就會開發。所以妙勝定經中說:「若是有人犯下重罪,心生怖畏,就當端身正坐,觀罪性本空,來除滅這些重罪,除了這個禪定的方法以外,其餘的都無法真正的滅除。」因此,懺罪之人應當找個空閑的處所,好好攝心打坐,出定之後,還要多多讀誦大乘經典,這樣修習,一切的重罪都會消滅,種種禪定三昧自然現前。

第二:衣食具足者,今明衣法,有三種。
一者:如雪山大士,隨得一衣,蔽形即足,以不遊人間,堪忍力成故。
二者:如迦葉等,常受頭陀法,但畜糞掃三衣,不畜餘長。
三者:若多寒國土,及忍力未成之者,如來亦許三衣外之畜百一等物,而要須說淨,知量知足,若過貪求積聚,則心亂妨道。

二、衣食具足。
具緣的第二個條件是衣食具足。
(一)衣法。衣法方面,也有上根、中根、下根的差別。
1、上根衣。如果是一個人在深山裡面修行,不需要別人供養的,我們稱為上根衣。如雪山大士(釋迦牟尼佛)當時在雪山苦行六年,只要一件鹿皮衣,或草編的衣服遮蔽身體就足夠了。因為不再遊行人間與大眾接觸,同時也已成就耐寒的能力,所以能夠行上根衣。
2、中根衣。就像釋尊的弟子迦葉,常受頭陀法,只要三衣就夠了,不需要再多。
3、下根衣。有些地方比較寒冷,三衣是不夠的,加上耐寒力也還沒成就,所以如來允許三衣以外,還可以再多準備一點,但是必須「說淨」。所謂說淨,就是把這件衣服供養給三寶大眾,請三寶大眾慈悲納受,既然已經供養給大眾了,就不再是屬於自己,而是大眾所賜給的。雖說以這種方式可以多蓄衣服,可是仍須知量知足。如果過於貪求而積聚難捨的話,心還是容易被擾亂,而妨礙道業。

次「食法」有四種:
一者:若上人大士,深山絕世,藥菓蔬菜,隨得資身。
二者:常行頭陀,受乞食法。是乞食法,能破四種邪命,依正命自活,能生聖道,故名聖種。邪命自活者:一下口食、二仰口食、三四維口食、四方口食。邪命之相,如舍利弗,為淨(青)目女說。
三者:阿蘭若處,檀越送食。
四者:於僧中結淨食。有此等食,名食緣具足。如若無此等緣,則心不安,於道有妨。

(三)食法。食法方面有四種。
1、上根食。第一種是屬於上根利智的菩薩,居住在山巖石窟、水邊林下,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只靠隨手取得的藥草、松果、野菜就可以活命了,完全不需要別人的供養,稱為上根食。
2、中根食。第二種中根食,是常行頭陀,就是托缽受乞食法。這種乞食法能破除四種邪命,依正命自活,由於能生出聖道,所以稱為聖種。
所謂四種邪命:
第一「下口食」,就是口向下,如耕田種地等;
第二「仰口食」、就是口朝上,如仰觀天相等;
第三「維口食」,是想種種辧法維持生計,趨炎附勢、結交權貴等;
第四「方口食」,是遊走四方,如為人卜卦、算命、治病、看相等。
出家比丘,應以弘法為家務,利生為事業,故應遠離這四種邪命。有關邪命之相,正如舍利弗為青目女所說(大智度論)。
3、下根食。第三種下根食,是住阿蘭若處,由檀越送食。
4、下下根食。第四種下下根食,是在叢林、僧眾中供齋,以比一缽飯,供養十方三寶,以及佈施大鵬鳥、曠野鬼神,然後進食。由於已經供養、佈施出去,所以也算淨食。如果有了前面所說的條件,就稱為食緣具足。若是沒有這些食物的來源,心就不能安穩,對於道業也會有所妨礙。

第三:閑居靜處者,不作眾事,名之為閑,無憒鬧故,名之為靜。
此有三處,可修禪定。
一者:深山絕人之處。
二者:頭陀蘭若之處,離於聚落,極近三里,此則放牧聲絕,無諸憒鬧。
三者:遠白衣舍處,清淨伽藍之中,皆名閑居靜處。

三、閑居靜處:具緣的第三條件是閑居靜處,就是找一個清淨的地方來修止觀。沒有很多事情要忙叫做閑;遠離憒鬧叫做靜。也有三個地方可以修禪定:
(一)上根人的閑居靜處。第一個是深山絕人之處,因為衣食不需靠別人的供養,所以就可以住在人煙絕跡的深山裡,這是屬於上根人的閑居靜處。
(二)中根人的閑居靜處。第二個是行頭陀的阿蘭若處,就是離聚落大約三里的地方,主要是為了托缽的方便,同時也聽不到村落的雞鳴、狗吠、以及放牛、牧羊的聲音,如此才好靜下心來打坐,這是屬於中根人的閒居靜處。
(三)下根人的閑居靜處。第三個是遠離白衣舍處,就是遠離在家眾住的地方,而住在清淨的伽蘭(叢林寺院)之中,這是屬於下根人的閑居靜處。

第四:息諸緣務,中有四意:
一、息生活緣務,不作有為事業。
二、息人間緣務,不追尋俗人,朋友親識,斷絕人事往還。
三、息工巧技術緣務,不作世間,工匠技術,醫方禁咒,卜相書數,算計等事。
四、息學問緣務,讀誦聽學等,悉皆棄捨,此為息諸緣務。所以者何?若多緣務,則行道事廢,心亂難攝。

四、息諸緣務。具緣的第四個條件是息諸緣務,這其中包括四種緣務:
(一)息生活緣務。第一種是止息一切生活上的緣務,就是不從事士農工商等任何治生的緣務。
(二)息人間緣務。第二種是止息一切生人間的緣務,就是不再去攀緣大眾,包括不追尋俗人、朋友、親戚、知識,斷絕人事上的來往。
(三)息工巧技術緣務。第三種是止息一切巧技術緣務,就是不再去作任何的工匠技術;或者幫人家看病、開藥方;或者從事一些巫術、畫符、念咒等療病的事情;或者幫人卜卦、看相、以及書寫、算計等事。
(四)息學問緣務。 第四種是止息一切學問緣務,就是世間的學問,不論是讀誦、聽聞、還是學習,都要暫時放下。
以上所說,就是息諸緣務的內容,為什麼一定要這麼做呢?主要是因為緣務過多的話,修道之事就會被廢棄,心也雜亂難以收攝,這樣又如何修習止觀呢?

第五:近善知識,善知識有三種:
一者、外護善知識,經營供養,善能將護行人,不相惱亂。
二者、同行善知識,共修一道,互相勤發,不相擾亂。
三者、教授善知識,以內外方便,禪定法門,示教利喜。
(略明五緣具足)

五、近善知識。具緣的第五個條件是親近善知識,一般來說,善知識有三種:
(一)外護善知識。第一種是外護善知識,就是能夠護持你,讓你安心修止觀的一個善知識。這個善知識,必須已經有修止觀的經驗,而如今來護持你,他不但要經營供養你一切生活上的所需,而且同時要保護你,不受別人的擾亂,使你能屏息諸緣,安心地修止觀。
(二)同行善知識。 第二種是同行善知識,就是大家在一起共同修習止觀法門,彼此互相切磋、鼓勵、勤發,而不互相擾亂。
(三)教授善知識。第三種是教授善知識,就是教導我們修習止觀的善知識,他能以調伏內外身心種種方便的禪定法門,開示教導我們,使我們獲得止觀的大利益。


** 待續 -- 呵欲 第二

標籤:

1 個意見:

2017年7月13日 晚上11:46 , Blogger 文居士 提到...

https://tentiechun.blogspot.tw/2017/07/2.html
具緣第一(2)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