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21日 星期五

正修行第六(2)

天台小止觀  隋--智者法師著  淨蓮法師注疏

第二、對治心沉浮病修止觀者:行者於坐禪時,其心闇塞,無記瞪懵,或時多睡,爾時應當,修觀照了。若於坐中,其心浮動,輕躁不安,爾時應當,修止止之。是則略說:對治心沉浮病修止觀相。但須善識藥、病相、用之,如一一不得於對治,則有乖僻之失。

(二)對治心沉浮病修止觀。如果在坐禪時,內心昏沉、無記、多睡,這時應當修觀來對治;若是在坐中,內心浮動、輕躁不安,就應當修止來對治。這是簡略說明「對治心沉浮病修止觀」的相貌。總而言之,就是要善分別病相與用藥的情況。昏沉時用修觀對治;散亂時用修止觀對治,若是得不到適當的對治,就會有乖違、偏邪的過失。

第三、隨便宜修止觀者:行者於坐禪時,雖為對治心沉故,修於觀照,而心不明淨,亦無法利,爾時當試修止止之。若於止時,即覺身心,安靜明淨,當知宜止,即應用止安心。若行者於坐禪時,雖為對治浮動故修止,而心不住,亦無法利,當試修觀,若於觀中,即覺心神明淨,寂靜安穩,當知宜觀,即應用觀安心。是則略說:隨便宜修止觀相。但須善約便宜修之,則心神安穩,煩惱患息,證諸法門也。

(三)隨便宜修止觀。修行人在坐禪時,雖用修觀來對治昏沉,但心仍然不能安詳、明利,也得不到修法的利益,這時應當嘗試用修止來對治。如果改修止後,反而覺得身心安靜、明利,就知道應當用止來安心。若是散亂時,雖用修止來對治,但心仍然不能安住,也無法獲得修法的利益,這時應當嘗試用修觀來對治。如果改修觀後,反而覺得心神明淨,寂靜安穩,就知道應當用觀來安心。以上是簡略說明「隨便宜修止觀」的相貌。總而言之,必須隨自己的方便、適宜來修止觀,而不拘限於一定的形式,如此才能心神安穩地止息一切煩惱、證得一切的三昧。

第四、對治定中細心修止觀者:所謂行者,先用止觀,對治麤亂,亂心既息,即得入定,定心細故,覺身空寂,受於快樂。或利便心發,能以細心,取於偏邪之理。若不知定心虛誑,必生貪著,若生貪著,執以為實。若知虛誑不實,則愛見不起,是名修止。雖復修止,而心猶惑著,愛見結業不息,爾時應當修觀,觀於定中細心,若不見定中細心,即不執著定見,若不執著定見,則愛見煩惱業,悉皆摧滅,是名修觀。此則略說,對治定中細心修止觀相。分別止觀方法,並同於前,但以破「定見」微細之失,為異也。

(四)對治定中細心修止觀。修行人在坐禪時,已經先用止觀對治了粗心亂想,亂心既然息滅,就能漸入禪定之中,這時微細的心念,有時感覺自身是空寂的、有時又覺受到快樂、甚至能在定中變化種種境界,此時很容易走入偏邪的道路上去。如果不知道定中的境界是虛誑的,就會產生貪著;一旦產生貪著,就會執著這些境界以為真實。如果了知定中的細心,只是法塵分別影事(是虛誑不實的),就不會生起分別執著;不生起分別執著,則愛見不起;愛見不起則心地清淨,這就是修止。若是修止,自心仍然迷戀貪著種種境界,愛見煩惱也不曾停息,這時就應當修觀來照破。反觀定中這一念細心。究竟是何相貌?發覺它了不可得。既然定中的細心了不可得,就不再執著定中所見,不執著定中所見,則愛見煩惱不生,這就是修觀。以上是簡略說明「對治定中細心修止觀」的相貌。其中修止、修觀的方法,和前面所說的相同,唯一不同的是:以破除定中細心所見的過失為主。

第五、為均齊定慧修止觀者:行者於坐禪中,因修止故,或因修觀,而入禪定,雖得入定,而無觀慧,若無觀慧,是為癡定,不能斷結。 或觀慧微少,即不能發起真慧,斷諸結使發諸法門,爾時應當修觀破 析!若於定中,智慧開發,那定慧均等,能斷結使,證諸法門。若行 者於坐禪時,因修觀故,或因修止,即發智慧,而無定心,智慧既多 而心豁然開解,智慧分明,而不得定心,定心少故,則心動散,故如 風中燈,照物不了!故釋論云:若無定心,雖有觀空、無相等智慧, 是為顛倒智慧,是為狂智慧,不能出離生死。爾時應當復修止,以修 止故,即得定心,得定心故,如密室中燈,則能破闇,照物分明。是 即略說:為均齊定慧二法修止觀相。

()為均齊定慧修止觀。修行人坐禪時,因為修止或修觀入禪定。雖能入禪定,卻沒有觀慧,這種沒有觀慧的定,叫做「癡定」,不能斷煩惱。由於觀慧很少,因此不能發起真實的智慧;沒有真實的智慧,就不能斷除一切的煩惱結使,不能證得種種的止觀法門。這時我們應當修觀破析,使他在定中能開發智慧,成為定慧均等,如此就能斷除一切煩惱結使,證得種種止觀法門。修行人坐禪時,因為修觀或修止得以開發智慧。雖然心能豁然開解、智慧分明,但卻不得定心。因為不得定心,所以容易散動,就像風中的燈,照物不能明了。如釋論中所說:「若是沒有定心,就算有觀空、無相等智慧,也是顛倒的智慧。這種顛倒的狂慧,是不能出離生死的。」這時我們就應當再次修止來獲得定心。有了定心,就像密室中的燈火,不但能夠破除黑暗,而且還照物分明。以上是簡略說明「為均齊定慧二法修止觀」的相貌。

行者若能如是於端身正坐之中,善用此五番修止觀意,取捨不失其宜,當知!是人善修佛法故,必於一生不空過也。

修行人在坐禪時,如果能夠善用這五種修止觀的法門,並且取捨適當得宜的話,就是善修佛法的人,在這一生當中,絕對不會白白空過。

第一、 明歷緣對境修止觀者:端身常坐,乃為入道之勝要,而有累之身,必涉事緣,若隨緣對境,而不修習止觀,是則修心有間絕,結業觸處而起,豈得疾與佛法相應!若於一切時中,恆修定慧方便,當知!是人必能通達一切佛法。云何名歷緣修止觀?所言緣者,謂六種緣:一行、二住、三坐、四臥、五作(音:佐,意:勞動)作、六言語。

二、歷緣對境修止觀。能常於坐中修止觀,對於一位初入道的人來說,雖然最為殊勝、切要,但對於有世俗之累的凡夫來說,每天一定有許多的俗務纏身,未必就有時間在坐中修止觀。如果在隨緣對境的時候又不修止觀,修行的心便有了間斷,在面對塵境的時候,就難免會心生煩惱,這樣又如何快速與佛法相應?若是能在一切時、一切處,任何歷緣中對境之中,恆常修習止觀的話,一定能快速地通達一切佛法。什麼是歷緣修止觀呢?所言的緣,有六種:一行;二住;三坐;四臥;五作作;六言語。

云何名對境修止觀?所言境者:謂六塵境,一眼對色、二耳對聲、三鼻對香、四舌對味、五身對觸、六意對法。行者約此十二事中,修止觀,故名為歷緣對境修止觀也。

什麼又是對境修止觀呢?所謂的境,就是六塵境界:
一眼對色;二耳對聲;三鼻對香;四舌對味;五身對觸;六意對法。修行人如果在這十二緣境當中修止觀,就稱為歷緣對境修止觀。

行者若於行時,應作是念,我今為何等事欲行,若為不善、無記事,則不應行,若能善利益,為如法事,即應行。云何名行中修止?若於 行時,即當了知,因於行故,則有一切善惡等法,而無一法可得,則 妄念不起,是名修止。云何行中修觀?應作是念,由心運身故,有去 來往反,因此,則有一切善惡等法,故名為行,反觀行心,不見相貌, 當知!行者及一切法,畢竟空寂,是名修觀。行中亦預有,五番修止 觀意,如前分別。

(一)歷緣修止觀。
1、行。修行人在行路的時候,應該這樣來作觀察:我現在為什麼要去做這件事,如果是為了不善、無記的事,就不應該去做;若是為了善、 利益、如法的事,就應該去做。如何在行中修止?就是在行路的時候,了知因為行的緣故,才有一切善、惡等法的產生。但不論是能起這一念行的心(行心),還是行中的一切法,都是了不可得的。既然是了不可得,則妄念不起,這就是修止。如何在行中修觀?就是在行中觀察:由於心念的推動,才能運作身體的往返動作,而有一切善、惡等法的產生,這叫做行。但是反觀這一念能行的心,卻不見相貌。既然不見相貌,那麼由心念推動而行的人(行者)、及行中的一切法也畢竟空寂,這就是修觀。在這行中,也包含有五種修止觀的方法在內,應該如前面所說的來詳加分別。

次:若於住時,應作是念,我今為何等事欲住,若為不善、無記事,即不應住,若為善利益事,即應住。云何名住中修止?若於住時,即 當了知,因於住故,則有一切善惡等法,而無一法可得,則妄念不起, 是名修止。云何住中修觀?應作是念,由心制御,豎身安立,因此則 有,一切善惡等法,故名為住,反觀住心,不見相貌,當知!住者及 一切法,畢竟空寂,是名為修觀。住中亦預有,五番修止觀意,如前 分別。

2、住。修行人在止住的時候,應該這樣來作觀察:我現在是為了什麼事情而住?如果是為了不善、無記的事,就不應該住;若是為了善、利益的事,就應該住。如何在住中修止?就是在止住的時候,了知因為住的緣故,才有一切善、惡等法的產生。但不論是能起這一念住的心(住心),還是住中的一切法,都是了不可得的,則妄念不起,這就是修止。如何在住中修觀?就是在住中觀察:由於心念的駕御,才能豎身安立,而有一切善、惡等法的產生,這叫做住。但是反觀這一念住的心,卻不見相貌。既然不見相貌,那麼由心念駕御而住的人(住者)、及住中的一切法也畢竟空寂,這就是修觀。在這住中,也包含有五種修止觀的方法在內,應該如前面所說的來詳加分別。

次:若於坐時,應作是念,我今為何等事欲坐?若為不善、無記事,即不應坐,若為善利益事,即應坐。云何名坐中修止?若於坐時,即當了知,因於坐故,則有一切善惡等法,而無一法可得,則妄念不起,是名修止。云何坐中修觀?應作是念,累腳安身,由此則有,一切善惡等法,故名為坐,反觀坐心,不見相貌,當知!坐者及一切法,畢竟空寂,是名修觀。坐中亦預有,五番修止觀意,如前分別。

3、坐。修行人在坐的時候,應該這樣來作觀察:我現在是為了什麼事情而坐?如果是為了不善、無記的事,就不應該坐;若是為了善、利益的事,就應該坐。
如何在坐中修止?就是在坐的時候,了知因為坐的緣故,才有一切善、惡等法的產生。但不論是能起這一念坐的心(坐心),還是坐中的一切法,都是了不可得的,既然是了不可得,則妄念不起,這就是修止。如何在坐中修觀?就是在坐中觀察:由於心念的牽引,才能壘腳安身,而有一切善、惡等法的產生,這叫做坐。但是反觀這一念坐的心,卻不見相貌。既然不見相貌,那麼由心念牽引而坐的人(坐者)、及坐中的一切法也畢竟空寂,這就是修觀。在這坐中,也包含有五種修止觀的方法在內,應該如前面所說的來詳加分別。

次:若於寢臥時,應作是念,我今為何等事欲臥?若為不如法,放逸等事,即不應臥,若為調和四大故應臥,臥時應如師子王臥。云何臥中修止?若於寢息時,即當了知,因於眠故,則有一切善、惡等法,而無一法可得,則妄念不起,是名修止。云何臥中修觀?應作是念,由心勞乏,即便惛闇,放縱六情,因此,則有一切善惡等法,故名為眠,反觀臥心,不見相貌,當知!臥者及一切法,畢竟空寂,是名修觀。臥中亦預有,五番修止觀意,如前分別。

4、臥。修行人正當寢臥時,應該這樣來作觀察:我現在是為了什麼事情而臥?如果是為了不如法、放逸等事,就不應該臥;若是為了調和四大,就應該臥。(臥時應該如獅子王右脇而臥。)如何在臥中修止?就是在寢息的時候,了知因為睡眠的緣故,才有一切善、惡等法的產生,但不論是能起這一念臥的心(臥心),還是臥中的一切法,都是了不可得的。既然是了不可得,則妄念不起,這就是修止。如何在臥中修觀?就是在正要臥的時候觀察:由於心的疲勞困乏,才會昏闇,放縱六根,而有一切善、惡等法的產生,這叫做睡眠。但是反觀這一念能臥的心,卻不見相貌。既然不見相貌,那麼由心念的勞困而臥的人(臥者)、及臥中的一切法也畢竟空寂,這就是修觀。在這臥中,也包含有五種修止觀的方法在內,應該如前面所說的來詳加分別。

次:若於作時,應作是念,我今為何等事欲作?若為不善、無記事,即不應作,若為善利益事,即應作。云何名作中修止?若於作時,即當了知,因於作故,則有一切善惡等法,而無一法可得,則妄念不起,是名修止。云何作時修觀?應作是念,由心運身手,造作諸事,由此則有,一切善惡等法,故名為作。反觀作心,不見相貌,當知!作者及一切法,畢竟空寂,是名修觀。作中亦預有,五番修止觀意,如前分別。

5、作。修行人在工作勞動的時候,應該這樣來作觀察:我現在是為了什 麼事情而作?如果是為了不善、無記的事,就不應該做;若是為了善、利益的事,就應該作。如何在作中修止?就是在工作勞動的時候,了知因為工作勞動的緣故,才有一切善、惡等法的產生。但不論是能起這一念作的心(作心),還是作中的一切法,都是了不可得的。既然是了不可得,則妄念不起,這就是修止。如何在作中修觀?就是在作中觀察:由於心念的牽引,才能運作身手、造作種種事,而有一切善、惡等法的產生,這叫做作。但是反觀這一念能作的心,卻不見相貌。既然不見相貌,那麼由心念牽引而作的人(作者)、及作中的一切法也畢竟空寂,這就是修觀。在這作中,也包含有五種修止觀的方法在內,應該如前面所說的來詳加分別。

次:若於語時,應作是念,我今為何等事欲語?若為欲論說,不善、 無記事,即不應語,若為善利益事,則應語。云何名語中修止?若於語時,即當了知,因此語故,則有一切善惡等法,而無一法可得,則妄念不起,是名修止。云何語中修觀?應作是念,由心覺觀,鼓動氣息,衝於咽喉,唇舌齒齶故,出音聲言語,因此則有,一切善惡等法,故名為語。反觀語心,不見相貌,當知!語者及一切法,畢竟空寂,是名修觀。語中亦預有,五番修止觀意,如前分別。

6、語。修行人在言語的時候,應該這樣來作觀察:我現在是為了什麼事情而言語?如果是為了論說不善、無記的事,就不應該言語;若是為了論說善、利益的事,就應該言語。如何在語中修止?就是在言語的時候,了知因為言語的緣故,才有一切善、惡等法的產生。但不論是能起這一念言語的心(語心),還是語中的一切法,都是了不可得的。既然是了不可得,則妄念不起,這就是修止。如何在語中修觀?就是在言語時候觀察:由於心念的分別,才能鼓動氣息、衝於咽喉、唇、舌、齒、齶發出音聲言語,而有一切善、惡等法的產生,這叫做言語。但是反觀這一念能言語的心,卻不見相貌。那麼由心念鼓動而發出言語的人(語者)、及語中的一切法也畢竟空寂,這就是修觀。在這語中,也包含有五種修止觀的方法在內,應該如前面所說的來詳加分別。

次、云何名眼見色時修止?隨見色時,即知如水中月,無有定實,若見順情之色,不起貪愛,若見違情之色,不起恚惱,若見非違非順之色,不起無明,及諸亂想,是名修止。云何名眼見色時修觀?應作是念,隨有所見,即無見相,所以者何?於彼根塵,空明之中,各各無見,亦無分別,和合因緣,出生眼識,眼識因緣,即生意識,意識生時,即能分別,種種諸色,因此則有,一切善惡等法,即當反觀,念色之心,不見相貌,當知!見者及一切法,畢竟空寂,是名為觀。眼見色中,亦預有五番修止觀意,如前分別。


** 待續 -- 正修行第六(3)(二)對境修止觀。

標籤:

1 個意見:

2017年7月21日 清晨6:59 , Blogger 文居士 提到...

https://tentiechun.blogspot.tw/2017/07/2_21.html
正修行第六(2)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