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14日 星期五

棄蓋 第三

天台小止觀  隋--智者法師著  
淨蓮法師注疏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校定本)

棄蓋 第三

呵五欲,是讓外境不入,棄五蓋,是使內心不起。為什麼要棄五蓋呢?因為面對外塵境界,雖然可以做到不受影響,但如果我們的內心還充滿貪瞋癡的話,也一樣會障礙禪定,所以必須要棄五蓋。

所言「棄蓋者」,謂棄五蓋也。一、貪欲蓋,二、瞋恚蓋,三、睡眠蓋,四、掉悔蓋,五、疑蓋。

所謂的「棄蓋」就是棄除五蓋。一、貪欲蓋;二、瞋恚蓋;三、睡眠蓋;四、掉悔蓋;五、疑蓋。

第一、棄「貪欲蓋」者,前說外五塵中生五欲,今約內意根生欲。所謂行者,端坐修禪,心生欲覺,念念相續,覆蓋善心,令不生長,覺已應棄,所以者何?如術婆伽,欲心內發,尚能燒身,況復心生慾火,而不燒諸善法。復次:貪欲之人,去道甚遠,所以者何?欲為種種惱亂住處,若心著欲,無由近道。如除欲蓋偈說(大正二五~一八三C ):

 入道慚愧人,持鉢福眾生,云何縱塵欲,沉沒於五情,
 已捨五欲樂,棄之而不顧,如何還欲得,如愚自食吐,
 諸欲求時苦,得時多怖畏,失時懷熱惱,一切無樂處,
 諸欲患如是,以何能捨之,得深禪定樂,即不為所欺。

一、棄「貪欲蓋」。
前面的「呵五欲」,是面對外在五塵境界時,所引發的欲望;現在的「棄五蓋」,是指內在意根所生起的欲望。也就是說,如果我們在打坐的時候,妄念、煩惱不斷的話,善心的種子就沒有辦法生起現行,既然察覺到了妄念、煩惱會覆蓋、污染我們的心,就應該棄捨它。
為什麼呢?因為就像術婆伽(當時印度的一位婬女),當她婬欲心發的時候,尚且能夠燒身,更何況我們內心所生起的貪欲之火,那有不燒盡一切善法的?再說,貪欲重的人,是沒有辦法修道的。為什麼呢?因為貪欲是一切煩惱、擾亂的住處;而菩提道是清淨、安穩的住處。一個是污穢,一個是清淨;一個是生死,一個是涅槃。如果我們內心執著欲望的話,根本沒有辦法接近道。就像除欲蓋偈中所說的: 「凡是具足慚愧的修行人,就該持鉢去造福、利益眾生,怎麼能夠放縱於五欲六塵,讓自己沉沒在五根的享受當中?既然已經捨下五欲之樂,就該棄之而不顧,為什麼還繼續窮追不捨?這種情況,不就像已經吐出的東西,再把它吞回去一樣的愚癡嗎?五欲之樂,在追求的時候很苦,得到的時候也苦(時時處在怖畏當中),失去的時候更苦(滿懷熱惱),所以幾乎沒有剎那的安樂可言。五欲的過患,既然如此的嚴重,我們該如何把它棄捨呢?就是深得禪定之樂,那就不會再被它欺騙了。」

第二、棄「瞋恚蓋」者:瞋是失諸佛法之根本,墮諸惡道之因緣,法樂之怨家,善心之大賊,種種惡口之府藏。是故行者,於坐禪時,思惟此人惱我,及惱我親,讚嘆我怨,思惟過去未來亦如是,是為九惱。惱故生瞋,瞋故生恨,恨故生怨,怨故欲加報惱彼,瞋恚覆心,故名為蓋。當急棄之,無令增長!如釋提婆那,以偈問佛(大正二五~一六七A):
何物殺安穩,何物殺無憂,何物毒之根,吞滅一切善。
佛以偈答言:
殺瞋則安穩,殺瞋則無憂,瞋為毒之根,瞋滅一切善,如是知已,當修慈忍,以除滅之,令人清淨。

二、棄「瞋恚蓋」。
瞋是失去一切世間和出世間善法的根本,也是墮三惡道的因緣,是法樂的怨家,是善心的大賊,是種種惡口的府藏(種種惡口都從瞋恚起,所以稱為府藏)。如果修行人在打坐的時候,想到這個人曾經惱怒過,我曾經惱怒過我最親愛的人,或者讚歎我的怨敵,這就是現前的三惱。如果再加上過去的惱我、惱我親、讚歎我怨,和未來的惱我、惱我親、讚歎我怨,就一共是九惱。這九種惱怒,使我們生瞋;若是瞋心不能化解,就轉為憤恨;若是憤恨難消,就形成怨結;形成了怨結以後,就想到怎麼去報復他、傷害他、激怒他。這一連串瞋心的過程,蓋覆了我們的真心,使本自清淨的菩提自性無法開顯,這就是為什麼將瞋恚稱為蓋的原因。既然了解瞋恚的過患,就應當趕快把它棄捨,不要再讓它繼續增長。
正如同釋提婆那以偈頌問佛說:「什麼會殺害我們的安穩(安穩指涅槃)?什麼會殺害我們的無憂(無憂指菩提)?什麼是一切毒的根本?什麼可以吞滅一切善?
佛也以偈頌來回答:「是瞋恚殺害了我們的安穩,是瞋恚殺害了我們的無憂,瞋恚是一切毒的根本,瞋恚可以吞滅一切善。」
知道瞋恚嚴重的過患之後,就應當修慈忍來除滅它,這樣才能令我們被覆蓋的真心恢復清淨。

第三、棄「睡眠蓋」者:內心惛暗,名為睡。五情暗蔽,放恣肢節,委臥睡熟,名為眠。以是因緣,名為睡眠蓋。能破今世後世實樂法心。如是惡法,最為不善,何以故?諸餘蓋情,覺故可除,睡眠如死,無所覺識,以不覺故,難可除滅。如佛諸菩薩,呵睡眠弟子偈曰(大正二五~一八四B):
汝起勿抱臭尸臥,種種不淨假名人,如得重病箭入體,諸苦痛集安可眠,
如人被縛將去殺,災害垂至安可眠,結賊不滅害未除,如共毒蛇同室居,
亦如臨陣兩刃間,爾時云何安可眠,眠為大暗無所見,日日欺誑奪人明,
以眠覆心無所識,如是大失安可眠。

如是等種種因緣,呵睡眠蓋,警覺無常,減損睡眠,令無惛覆。若惛覆心重,當用禪鎮,禪杖等卻之。

三、棄「睡眠蓋」。
內在的心識,陷入昏暗叫做睡;五根進入暗蔽,四肢關節隨意放縱睡熟叫做眠。由於在這種身心昏昧、不自在的情況之下,是無法修習止觀的,所以稱為睡眠蓋。睡眠蓋能破除今世真實之樂、後世生天之樂、以及涅槃究竟的安樂。這個惡法,是最不善的。為什麼呢?因為其餘的四蓋,一生起就可以立刻察覺、馬上去除,而睡眠卻像小死亡一樣,使人渾然不覺,因此很難除滅。正如諸佛菩薩呵斥他喜歡睡覺的弟子的偈頌中所說的:
現在就像得了重病、身中毒箭的人,正聚集各種的痛苦,怎麼能夠安然入眠呢?也像犯人已被綁往刑場眼看災害就要臨頭又怎麼能夠安然入眠呢?煩惱賊一日不滅,禍害就一日不除,就像和毒蛇同居一室,也像臨陣在兩刃之間,這時你如何能安然入眠呢?睡眠使我們癡暗,什麼都看不見;睡眠每天都來欺騙我們,劫奪我們的精明;睡眠覆蓋了我們的真心,使我們不能分辨真實;睡眠有這麼大的過失,又怎麼能夠再安然入眠呢?
因此,我們應該儘量想辦法來呵責睡眠蓋,多思惟念死無常來減少睡眠,不要再被昏睡蓋覆我們的真心。如果昏睡的心還是很嚴重的話,就用禪鎮或禪杖卻除。

第四、棄「掉悔蓋」者:掉有三種,一身掉、二口掉、三心掉。身掉者:身好遊走,諸雜戲謔,坐不暫安。口掉者:好喜吟詠,諍競是非,無益戲論,世俗言語等。心掉者:心情放蕩,縱意攀緣,思惟文藝,世間才技,諸惡覺觀等,名為心掉。掉之為法,破出家心,如人攝心,猶不得定,何況掉散!掉散之人,如無鉤醉象,穴鼻駱駝,不可禁制。如偈說(大正二五~一八四C):
汝已剃頭著染衣,執持瓦鉢行乞食,
云何樂著戲掉法,放逸縱情失法利,

既無法利,又失世樂,覺其過已,當急棄之!悔者:若掉無悔,則不成蓋,何以故?掉時未在緣中故。後欲入定時,方悔前所作,憂惱覆心,故名為蓋。但悔有二種:一者、因掉後生悔,如前所說。二者、如作大重罪人,常懷怖畏,悔箭入心,堅不可拔。如偈說(大正二五~一八四C):
 不應作而作,應作而不作,悔惱火所燒,後世墮惡道,
 若人罪能悔,悔已莫復憂,如是心安樂,不應常念著,
 若有兩種悔,若應作不作,不應作而作,則是愚人相
 不以心悔故,不作而能作,諸惡事已作,不能令不作。
 如是等種種因緣,呵掉悔蓋,令心清淨,無有覆蓋。

四、棄「掉悔蓋」。
掉有三種:第一身掉;第二口掉;第三心掉。所謂身掉:就是身體喜歡東奔西走,專門從事一些閒雜的嬉戲、笑謔等事情,即使是很短的時間,也無法安靜地坐下來。所謂口掉:就是喜歡哼一些歌曲、跟人家爭論是非、從事沒有利益的談笑、或者說一些世俗的言語等。

所謂心掉:就是放縱我們的心情,恣意地攀緣六塵境界。有時思惟文學、藝術,或者世間的才能、技術;有時則胡思亂想,起一些惡念邪思等。掉這一法,專門破壞出家寂靜的心,心一散亂,道業就很難成就。一般人就算專心一意來修禪定,都不能得定,更何況是掉舉、散亂的時候,又如何得定呢?掉舉、散亂的人,就像喝醉了的無鉤大象,沒有穴鼻的駱駝,是無法駕馭牠的。
正如偈語中所說的:「你既然已經剃了頭,也穿上出家人的衣服,就應該持著瓦鉢去行乞,怎麼可以樂著在身口意的掉舉當中?這樣放逸縱情自己的身心,是完全得不到佛法利益的。」如此既沒有佛法的利益,又失去了世間的安樂,在察覺了掉舉的過失之後,就應該趕快把它捨棄。
悔,是後悔的意思。掉舉如果沒有悔在裡面,就不能成為掉悔蓋。為什麼呢?因為掉舉的時候,心並沒有在所緣境當中,而是在我們想要端身正坐的時候,才開始後悔因掉舉所作的種種罪過,這時憂愁、煩惱便蓋覆我們的真心,所以稱之為蓋。一般來說,悔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前面所說,因為身口意的掉舉,而造作種種罪過,之後入定時才生起追悔之心。第二種是過去曾經造過重大罪惡的人,他的心中經常懷著恐怖、畏懼,悔恨的箭,已深深地射入他的內心,堅固地難以拔除。
這兩種情形,就如偈頌中所說:「不應該做的(罪業),我們已經做了(已造重罪);應該做的(不掉舉),我們反而沒有做(依然掉舉),這些都會讓我們生前常被悔惱之火所燒,死後還會墮惡道。如果在造罪之後能夠懺悔,懺悔之後,就不要生起任何的憂惱了,唯有如此,才能讓自己的心真正得到安樂。如果還有這兩種悔:一種是應該不掉舉反而掉舉;另一種是不應該作惡反而作惡,就是愚人之相。因為那些應該不掉舉的事,不會因為你心生憂惱,就能不掉舉;那些已經做了的惡事,也不會因為你心生憂愁,而能讓它不做,所以說這兩種悔是愚人之相。」 知道了掉悔的種種過患之後,就應該訶責它,這樣才能恢復本自清淨的真心,不再被掉悔所蓋覆。

第五、棄「疑蓋」者:以疑覆心故,於諸法中,不得信心,信心無故,於佛法中,空無所獲。譬如人入寶山,若無有手,無能所取。復次:疑過甚多,未必障定。今正障定疑者,謂三種疑:一者疑自、二者疑師、三者疑法。
一、疑自者:作如是念,我諸根闇鈍,罪垢深重,非其人乎,作此自疑,定法終不得發。若欲去之,勿當自輕,以宿世善根難測故。
二、疑師者:彼人威儀,相貌如是,自尚無道,何能教我,作是疑慢,即為障定。欲除之法,如摩訶衍中說(大正二五~七八三取意):

「如臭皮囊中金,以貪金故,不可棄其臭囊。」行者亦爾!師雖不清淨,亦應生佛想。此事彼論具明。 三、疑法者:世人多執本心,於所受法,不能即信,敬心受行,若生猶豫,即法不染心。何以故?如疑義偈說(大正二五~一八四c):
如人在歧道,疑惑無所趣,諸法實相中,疑亦復如是,
疑故不勤求,諸法之實相,是疑從癡生,惡中之弊惡,
善不善法中,生死及涅槃,定實真有法,於中莫生疑,
汝若懷疑惑,死王獄吏縛,如師子搏鹿,不能得解脫,
在世雖有疑,當隨妙善法,譬如觀歧道,利好者應逐。

五、棄「疑蓋」。
因為懷疑會覆蓋我們的真心,使我們對一切法都喪失了信心,所以在佛法之中,也會由於缺乏信心,而空無所獲。就像有人入了寶山,卻空手而回。疑的過失雖然很多,但未必都會障礙禪定,會障礙禪定的疑,大約有三種:一是懷疑自己;二是懷疑老師;三是懷疑佛法。 懷疑自己,是起了這樣的念頭:我的根性這麼鈍,業障這麼重,有可能禪定成就嗎?如果這樣懷疑自己,是不可能開發禪定的。若是想要去除對自己的懷疑,就不能妄自菲薄、自暴自棄。為什麼呢?因為宿世的善根難測的緣故。
懷疑老師,是說在親近老師的時候,觀察他的威儀和相貌,實在沒有什麼過人之處,於是心想:像他自己都沒有道,又如何能教我?如果起了這種懷疑老師的慢心,就會障礙禪定的開發。若想要去除這樣的過失,就應如摩訶衍中所說:「譬如把黃金放在臭皮囊當中,如果你還貪著黃金,就不能把臭皮囊丟掉,修定的人也是如此。臭皮囊比喻我們的老師,黃金比喻老師所教的法,若是想要獲得佛法的利益,就必須要依止老師。因此,老師雖然看起來好像有不清淨的地方,也應該把他當作佛一樣的來想。」這樣我們不但不會造下輕慢老師的罪業,而且還會有無量的功德。如果能以至誠恭敬的心來親近、承事供養老師的話,則是我們累積福德資糧最快速的法門,也是我們成就最快速的法門。有關這個部分,在論中都有詳細的說明。
懷疑佛法,是指一般的世間人,大多執著先入為主的觀念,因此對於所聽受的佛法,不能馬上相信,也不能以恭敬心來信受奉行。如果我們對於所聽聞的佛法,仍然心生猶豫的話,佛法就不能契入我們的心。為什麼呢?
正如疑義偈頌中所說:「譬如有人走在三叉路上,心中正疑惑不知該走那一條路才好?在我們認知一切法的實相當中,心裡所產生的疑惑,也是相同的情況。因為心中有懷疑,所以不能勤求諸法的實相。這個懷疑,是來自愚癡、無明可說是一切罪惡當中最惡的。在一切的涅槃善法和生死不善法當中,必定有其真實法的存在,因此我們不應該在這其中生起任何的疑慮。如果你心中還懷有任何的疑惑,就等於被閻羅王的獄卒牢牢地繫縛住,也像被獅子抓住了的麋鹿,想要求解脫是不可能的。我們處在世間,雖然會有種種疑問,但是,當我們踏入佛門,就應該隨順一切善妙之法,就好比我們走在三叉路上,一定是選擇最有利的路先走。」

復次:佛法之中,信為能入,若無信者,雖在佛法,終無所獲。如是種種因緣,覺知疑過,當急棄之。

再說,佛法中唯有信才能契入,如果我們缺乏信心,就算進入佛
門,也終究一無所獲。在我們明白了疑蓋的過患之後,就應該立刻把
它棄捨。

問曰:不善法塵,無量無邊,何故但棄五法?
答曰:此五蓋中,即具有三毒等分,四法為根本,亦得攝八萬四千諸塵勞門。
第一貪欲蓋:即貪毒。
第二瞋恚蓋:即瞋毒。
第三睡眠及疑,此二蓋:即是疑毒。

是故具有三毒。「掉悔」即是等分攝,合為四分煩惱。一中即有二萬一千,四中合有八萬四千。是故除此五蓋,即是除一切不善之法。行者!如是等種種因緣,必棄五蓋。譬如負債得脫,重病得差,如飢餓之人,得至豐國。如惡賊中,得自免濟,安穩無患。行者亦如是!除此五蓋,其心安隱,清淨快樂。譬如日月,以五事覆翳,煙雲塵霧,羅睺阿修羅手障,則不能明照,人心亦復如是。

有人問:不善法如塵若沙,無量無邊,為什麼只談到棄五蓋呢?
回答說:在這五蓋當中,實際上包含了貪瞋癡三毒、以及三毒的等分在內。若是以這四法為根本,就等於含攝了八萬四千個煩惱門。第一個貪欲蓋,就是貪毒;第二個瞋恚蓋,就是瞋毒;第三睡眠蓋以及第五疑蓋,是屬於癡毒,這樣就包含了三毒。另外的掉悔蓋,是屬於等分所攝(等分,就是貪瞋癡三毒之中,可能具足三個或其中的兩個),這樣加起來就成為四分煩惱。每一分煩惱中,有兩萬一千,四分煩惱合起來就是八萬四千。所以我們若是除去這五蓋,實際上就等於去除一切法的不善法。
因此,想要修習禪定的人,就一定要想盡辦法棄除這五蓋。能去除這五蓋的人,就好像債務還完了,頓覺一身的輕安;也好像大病初癒後,有說不出的輕鬆和自在;又好像非常飢渴的人,走進豐國,心中所抑不住的興奮;也如同雖處惡賊當中,卻可倖免於難而安穩無患。修行人也是如此,只有去除這五蓋,我們的心才能真正的安穩、清淨、快樂。要知道這五蓋的覆蔽真心,就像是日月被五種物體遮蔽一樣。有了煙、塵、雲、霧、羅睺阿修羅手(羅睺阿修羅的手最大,能遮日月之光)的遮障,日月的光明就不能照耀。我們真心被五蓋覆蔽的情況,也是如此。

** 待續 -- 調和 第四

標籤:

1 個意見:

2017年7月14日 晚上10:14 , Blogger 文居士 提到...

https://tentiechun.blogspot.tw/2017/07/blog-post_34.html
棄蓋 第三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