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15日 星期六

調和 第四

天台小止觀  --智者法師著  淨蓮法師注疏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校定本)

調和 第四

云何名為「調和」?所謂調五法:一者調節飲食、二者調節睡眠、三者調身、四者調氣息、五者調心。所以者何?今借近譬,以況斯法,如世陶師,欲造眾器,先須善巧調泥,令使不強不輭,然後可就輪繩。亦如彈琴,前應調絃,令寬急得所,方可入弄,出諸妙曲。行著修心,亦復如是!善調五事,必使和適,則三昧易生,若有所不調,多諸妨難,善根難發。

具足五緣之後,呵五欲使外境不入,棄五蓋讓內心不起,接下來就要調和五事。
什麼是「調和」呢?就是調和五法:一是調節飲食;二是調節睡眠;三是調身;四是調氣息;五是調心。也就是外調飲食、睡眠;內調身、息、心。
為什麼要調和這五事呢?我們就近作個譬喻:好比世間的陶師,若是想製造器具,就必先調和泥土,使它不硬不軟,才能夠放在輪繩上,做出種種的造型;也好像彈琴,彈奏之前,應先調和琴絃,使它不鬆不緊,才能撥弄出美妙的樂曲來。修行人修心的情況,也是相同。如果能夠善巧地調和這五事,就容易生起禪定,若是不能調和,不但修定會造成障礙,宿世的善根也很難發起。

第一、調食者:夫食之為法,本為資身進道,食若過飽,則氣急身滿,百脈不通,令心閉塞,坐念不安,若食過少,則身羸心懸,意慮不固,此二皆非得定之道。復次:若食穢濁之物,令人心識昏迷,若食不宜之物,則動宿病,使四大違反。此為修定之初,須深慎之也。故云: 身安則道隆 飲食知節量 常樂在閑處 心靜樂精進 是名諸佛教

一、調節飲食。
飲食的目的,是為了滋養我們的色身,以便修行各種道業。但若吃得太多,呼吸就會短促,身體也變得粗重,氣脈沒辦法暢通,心更容易昏沉,所以坐的時候,心念很難安定下來;如果吃得太少,身體又會非常虛弱,心也好像懸在半空中,很難安住在所緣境上。因此,這兩種情況,都不是能得定的方法。
另外,若是吃了穢濁的食物,會讓我們的心識昏迷;吃了不適當的食物,又會使舊疾復發、四大不調。所以,修行人在初修定的時候,必須謹慎地觀察,來調和飲食。
如經中所說:「色身安樂道業就會興隆,飲食要知量知足,經常樂處於空閑之處,內心寧靜而且快樂,如此勇猛精進修禪,就是諸佛的法教。」

第二、調睡眠者:夫眠是無明惑覆,不可縱之!若其眠寐過多,非唯廢修聖法,亦復喪失功夫,而能令心暗晦,善根沉沒,當覺悟無常,調伏睡眠,令神氣清白,念心明淨。如是乃可棲心聖境,三昧現前。故經云(大正一二~一一一一A):「初夜後夜,亦勿有廢」。無以睡眠因緣,令一生空過,無所得也。當念無常之火,燒諸世間,早求自度,勿睡眠也。

二、調節睡眠。
 睡眠是無明的習氣,它會迷惑、蓋覆我們的真心,千萬不可放縱它! 如果睡得太多,不但荒廢了修學聖法,又使功夫喪失,更讓我們心識昏昧、善根沉沒。因此,應當經常修習念死無常來調伏睡眠。如此神清氣爽、意識清明,才能夠棲心於聖境,使三昧境界現前。經中說:「除了初夜、後夜(不應睡眠的時間)本來就應該用功之外,即使中夜睡眠的時間,也要保持靈明不昧的覺照。」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不要因為睡眠,而讓這一生空過,應當念無常的火,經常燒諸世間,沒有片刻的安寧,應早求自度,不要再貪著睡眠了。

第三、調身,第四、調息,第五、調心,此三應合用,不得別說。但有初、中、後,方法不同,是則入住出相,有異故。
外調飲食、睡眠已經介紹過了,接下來是內調身、息、心。因為 這三項必須互相調和運用,所以不能各別分開說明。由於有初、中、 後方法的不同,因此就有入、住、出三相的差別,下面將詳細解說。

夫初欲入禪調身者,行人欲入三昧調身之宜,若在定外,行住進止, 動靜運為,悉須詳審!若所作麤獷,則氣息隨麤,以氣麤故,心則散 亂難錄,兼復坐時煩憒,心不恬恬,是以雖在定外,亦須用心,逆作 方便。後入禪時,須善安身得所。

凡是想要修禪定的人,在入定之前,必須先調好身體才行,也就 是說,身體的行、住、坐、臥都要詳細地審察清楚,調合到最適宜的 情況。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因為如果我們的動作粗獷,氣息隨著粗 獷,氣息粗獷,心就跟著散亂而難以收攝。之後在修定時,便會覺得 心煩憒鬧,不能安然恬靜,而成了入定的障礙。因此,平時雖在定外, 也必須用心,預先做好準備,調合身體到最適當的狀況,不讓它有粗 獷的情況發生。當然,在正式修定的時候,也必須妥善地安身,使它 方便入定。

初至繩床,即須先安坐處,每令安穩,久久無妨!次當正腳,若半跏坐著,以左腳置右腳上,牽來近身,令左腳指與右齊。若欲全結跏,更將右腳置左腳上。次解寬衣帶周正,不得令坐時脫落。次當安手,以左手掌置右手上,重累手相對安之!頓置左腳上,牽來近身, 當心而安。

三、在入定時,應該如何調身。
(一)坐到蒲團上時,先要調整坐墊的高度,使它坐起來安穩, 即使久坐也不會有所妨礙。
(二)如果是半跏趺坐(單盤),就把左腳放在右腳上,儘量靠 近身體,使左腳的腳指與右腳的大腿齊。若是要全跏趺坐(雙盤),就再把右腳放左腳上,也是儘量靠近身體,使右腳的腳指與左腳的大腿齊。
(三)將衣帶鬆開並放置妥當,不讓它在坐中有脫落的現象。
(四)將左手的手掌置於右手的手掌上,上下重疊,大拇指相觸, 放在左腳上,儘量靠近身體。

次當正身,先應挺動其體,並諸肢節,作七八反,如似按摩法,勿令手足差異,如是已則端直,令脊骨相對,勿曲勿聳!初正頭頸,令鼻與臍相對,不偏不斜,不低不仰,平面正住。

(五)搖動身體和肢節七、八次(和最後的按摩法相同),等手腳都調好了之後,就端身正坐,背脊骨打直,身體不彎曲也不高聳。
(六)頭擺正,使鼻與臍在同一條直線上,頭不偏左偏右,不向左右傾斜,也不下低或上仰,如此平面正住。

次當開口,吐去胸中穢氣。吐氣之法,開口放氣,不可粗急,以之綿綿,恣氣而出,想身分中,百脈不通處,悉放隨氣而出。出盡閉口, 鼻納清氣,如是至三,若身息調和,但一亦足。

(七)開口吐去胸中穢氣。吐氣的方法,是張開嘴巴吐氣,不可又粗又急,應該綿綿密密緩慢吐出,同時觀想全身百脈阻塞之處,都隨著氣息打開,穢氣也隨之排出。氣吐完之後,就閉上嘴巴,由鼻子緩緩吸納清氣進入體內。如此三次,如果身體和氣息都已經調和,僅僅做一次也可。

次當閉口,唇齒纔相拄著,舉舌向上齶,次當閉眼,纔令斷外光而 已。然後當端身正坐,猶如奠石,無得身首四肢,切爾搔動。是為初 入禪定,調身之法。舉要言之,不寬不急,是身調相。

(八)上下嘴唇和牙齒輕輕相觸,舉起舌頭頂住上齶。
(九)眼睛閉起來,隔斷外面的光線。
(十)這樣端身正坐,穩如奠石,不要使自己的身、頭、四肢隨意搖動。以上所說,就是初入禪定時的調身法,重點是要做到「不寬不急」(不鬆不緊)。

第四、初入禪調息法者,調息凡有四相:一風、二喘、三氣、四息。 前三為不調相,後一為調相。云何為風相?坐時則鼻中息,出入覺有 聲也。云何喘相?坐時息雖無聲,而出入結滯不通,是喘相也。云何 氣相?坐時雖復無聲,亦不結滯,而出入不細,是名氣相。云何息相?
不聲、不結、不麤、出入綿綿,若存若亡,資神安穩,情抱悅豫,此 為息相。 守風則散,守喘則結,守氣則勞,守息則定。復次:坐時有風喘氣等三相,是名不調!而用心者,復為心患,心亦難定。若欲調之,當依三法:一者、下著安心,二者、寬放身體,三者、想氣遍毛孔,出入通同,無所障礙。若細其心,令息微微然!息調則眾患不生,其心易定。是名行者,初入定時,調息方法。舉要而言之,不澀不滑,是息調相。

四、在入定時,應該如何調息。 調息有四種不同的相:
一是風相;二是喘相;三是氣相;四是息 相。
前面三種是不調相,後面一種是調相。什麼是風相?就是在坐中, 鼻子的呼吸出入有聲。什麼是喘相?就是在坐中,鼻子雖然沒有聲音,但呼吸出入結滯不通。什麼是氣相?就是坐時,呼吸雖然沒有聲音,也不結滯,但出入卻不微細、綿密。什麼是息相?就是呼吸沒有聲音,非常順暢、微細綿密,如此出入綿綿、若存若亡,神情安穩,精神愉悅,這就是息相。修行人在坐禪時,對於這四種調相,一定要仔細地分辨清楚,否 則一直守住風相容易散亂;一直守住喘相容易氣結;一直守住氣相容易疲勞;只有守住息相才容易入定。所以,凡是坐時有風、喘、氣三 相就是不調相,如果以它來用心,就會犯心痛的毛病,同時心也難安定下來。 如果想調到息相,就應當依照下面的方法來做,一是把心放輕鬆;二是把身體也放輕鬆;三是觀想氣息周徧全身,隨著八萬四千個 毛孔,同進同出,沒有絲毫的障礙。這樣心漸漸變得微細,氣息也跟著微細了。只要息調,一切的毛病就不會發生,心也容易安定下來。 以上所說,就是初入禪定時的調息方法,重點是要做到「不澀不滑」。

第五、初入定調心者,凡有二義:
一者、調伏亂念,不令越逸。
二者、當令沉浮、寬急得所。
何等為沉相?若坐時,心中昏暗,無所記錄,頭好低垂,是為沉相。爾時當繫念鼻端,令心住在緣中,無分散意,此可治沉。何等是心浮相?若坐時,心好飄動,身亦不安,念外異緣,此是浮相。爾時宜安心向下,繫緣臍中,制諸亂念,心則定住,此則心易安靜。舉要言之,不沉不浮,是心調相。

五、在入定時。應該如何調心。
調心有二種涵義:
一是調伏心中的亂念、雜念,不讓它超越、放逸;
二是將沉浮、寬急調合到恰當。
什麼是沉相?如果在打坐時,心中陷入一片昏暗、無記,頭也經
常往下垂,就是沉相(昏沉相)。昏沉時,應該如何對治呢?這時應當繫念鼻端,使心安住在所緣境上,這樣就可以對治昏沉。
什麼是浮相?如果在打坐時,心時常喜好飄動,身體也坐不安穩,心念總是忙著攀緣不同的境界,這就是浮相(散亂相)。散亂時,應該如何對治呢?這時應當把心念往下放,繫念在臍中,就能制伏妄想雜念,而使心安住。以上所說,就是初入禪定時的調心方法,重點是要做到「不沉不浮」。

問曰:心亦得有寬急相不?
答曰:亦有此事。定心急病相者:由坐中攝心用,念望因此入定,是故氣上向,胸臆急痛。當寬放其心,想氣皆流下,患自差矣。若心寬病相者:覺心志遊漫,身好逶迤,或口中涎流,或時暗晦。爾時應當斂身急念,令心住緣中,身體相持,以此為治,心有澀滑之相,推之可知!是為初入定,調心方法。

問:定心中也有寬、急的病相嗎?
答:有的。所謂定心中的急病相:是因為在打坐的時候,用心過度,急於想要入定的結果,就會引氣向上,使胸臆急痛。這時應當放 鬆心念,觀想全身氣都往下流,如此心氣急痛的病症自然就會解除。至於定心中的寬病相:反而是因為放逸過度所造成的。坐的時候,只覺得心志遊蕩,身也萎靡不振,有時還會流口水、或六根遲鈍(不明利)。這時應當收斂身體、提起念頭,把心安住在所緣境上,這樣身心相互扶持,就能對治寬病。此外,定心中還有澀、滑的病相,也可以此類推而找到對治的方法,這些都是最初入禪定的調心方法。

夫入定,本是從麤入細,是以身既為麤,息居其中,心最為細靜,調麤就細,令心安靜,此則入定初方便也。

入定時,是從粗入細。由於身是最粗,息在中間,心是最細,所以先調身,次調息,後調心,如此調粗就細,使心安靜,就是入定的最初方便。

第二、住坐中調三事者:行人當于一坐,隨時長短,十二時中,或經一時,或至二三時,攝念用心,是中應善識身、息、心三事,調不調相。若坐時,向雖調身竟,而今此身,或寬或急,或偏或曲,低仰不俱,覺已隨正,每令安穩,中無寬急,平直正住。復次:一坐之中,身雖調和,而氣或不調。不調相者,具如上所說:或風或喘,或氣急,身中脹滿,當用前法,隨而治之。每令息道,綿綿如有如無。復次:一坐時中,身息雖調,而心或沉、或浮、寬急不定。爾時若覺,當用
前法,調令中適。

六、在住定時,應該如何調身、息、心。 修行人在一坐之中,不論時間的長短,或許兩個小時、或許四個或六個小時,必須收攝心念,善用其意。但是在這攝念用心的同時, 也應該善於分別身、息、心的調不調相。
在一坐之中,雖然入定時已調好身,但可能因為久坐疲勞,而使 身體變得太鬆、太緊;或者頭部有偏斜、低仰等現象。一經察覺,就要立即糾正。一定要讓身心感覺安穩、沒有太鬆或太緊的情況發生。如此平直正住,就是住定時的調身相。在一坐之中,有時身體雖然調好了,但氣息卻不調和。所謂的不調相,就是前面所說的呼吸有聲(風相)、不順暢(喘相)、太粗(氣相)、太急、身體脹滿等。每當有這些情形發生,就要用前面所說的方法(放鬆心、放鬆身、想息氣徧毛孔出入無障無礙)對治,一定要調到綿綿密密、若有若無,這就是住定時的調息相。 在一坐之中,也可能身、息都調好了,而心卻不調。或許昏沉、 或許散亂、也可能太鬆(放逸、散漫)或太緊(用心過度,胸臆急痛)。 如果察覺有這些情況發生,就要用前面所說的方法對治(昏沉時繫念 鼻端;散亂時繫念臍中;太鬆時收攝身心提起正念勿向外馳;太緊時把心放鬆想氣息皆下流),一定要調和到適中,這就是住定時的調心 相。

調此三事,的無前後,隨不調者,而調適之!令一坐之中,身、息、心三事調適,無相乖越。若和融不二,此則能除宿患,障妨不生,定道可剋。

調和這三事,並沒有前後的次序,發覺不調時,就隨即調整,一定要讓一坐之中的身、息、心三事調和適當,不互相違越。如果真能調和融恰的話,不但宿病全消,妨道的障礙也不會生起,如此就可證得禪定了。

第三、出時調三事者:行人若坐禪將竟,欲出定時,應前放心異緣, 開口放氣,想息從百脈,隨意布散!然後微微動身,次動肩膊,及手 臂頭頸,次動二足,悉令柔輭,然後以手遍摩諸毛孔,次摩掌令煖, 以揜兩眼,然後開之,持身熱汗稍歇,方可隨意出入。若不爾者,坐 或得住心,出既頓促,則細法未散,住在身中,令人頭痛,百骨節疆, 猶如風勞,於後坐中,煩躁不安。是故心欲出定,每須在意,此為出 定調身、息、心方法,以從細出麤故。

七、在出定時,應該如何調身、息、心。 修行人在打完坐想要出定時,首先應該放鬆心念,離開原先的所緣境;接著開口吐濁氣三口,觀想氣息從百脈隨意流散;然後慢慢搖動身體七、八次,再動肩膀、兩手、頭頸、兩腳,使全身肌肉、關節 不再僵硬;再用兩手摩擦全身毛孔(因為在靜坐時,全身毛孔張開,如果不摩擦,風氣進入體內,就容易得風濕症),最後兩個手掌摩擦生熱後,蓋在兩個眼皮上,再張開眼睛。應該注意的是:一定要等到身體發熱、發汗的情況減緩之後,才可以隨意地進出門戶。如果不按照以上的方法出定,由於在坐中定心已久,若出定時快速急促,停留在身中的細法未散,就會患頭痛之症、全身的骨節也變得僵硬,像是得了風勞(患濕之病)一樣。若是得了這個病,以後在坐中,就會感 到煩躁不安。所以,在心想出定的時候,千萬不可粗心暴氣、輕躁妄 動。以上所說,就是在出定時,調身、息、心方法,順序是先調心、次調息、後調身,由於這時是從細出粗的緣故。

是名善入住出,如偈說(大正四六~五八一A):
進止有次第,麤細不相違,譬如善調馬,欲去而欲住。
『法華經』(大正九~四一C)云:「此大眾諸菩薩等,已於無量千萬億劫,為佛道故,勤行精進,善入住出,無量百千,萬億三昧,得大神通,久修梵行,善能次第,習諸善法。」

若是能夠做到前面所說入定、住定、出定時的調身息心三事,就可稱之為「善入住出」。正如偈中所說:「進止有次第,粗細不相違,譬如善調馬,欲去而欲住。」意思是說,入定的時候從粗到細,出定的時候從細到粗,這樣前後次第、粗細不相違背,就好比有人善於調馬,要停就停,要走就走,來去自在,了無掛礙。 也如「法華經」中所說:「諸菩薩大眾們,為了上求佛道,已經於無量千萬億劫勤行精進,才能在成就佛果的時候,善能入、住、出無量百千萬億三昧,得大神通。這都是久修梵行,能善入、善住、善出,以及修習一切善法的結果。」


** 待續 -- 方便行 第五

標籤:

1 個意見:

2017年7月15日 下午5:46 , Blogger 文居士 提到...

https://tentiechun.blogspot.tw/2017/07/blog-post_15.html
調和 第四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