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23日 星期五

「般若」釋義

般若:
法界次第云:秦言智慧,照了一切諸法皆不可得,而能通達一切無閡,名為智慧。
大論云:般若定實相甚深極重,智慧輕薄,是故不能稱此生善,故不翻。此六度法,祖引經論以辨其相,共立五義。
一、對治:善戒經云:謂慳、惡、瞋、怠、亂、癡,是所破之蔽。
二、相生:善戒經云:謂捨家,持戒,遇辱須忍,忍已精進,精進已調五根,根調故知法界。又解深密經云:能為後後引發故,謂諸佛菩薩。若於身財無所顧吝,便能受持清淨禁戒。為護戒故,便修忍辱,修忍辱已,能發精進;發精進已,能辦靜慮;辦靜慮已,便能獲得出世間慧。是故我說波羅蜜多如是次第。
三、果報:善戒經云:富具色力壽安辯。又餘經云:施報富,戒報善道,忍報端正,進報神通,禪報生天,智破煩惱。無著論云:有二種果,謂未來、現在。未來果者,檀得大福;尸羅得自身具足,謂釋梵等;羼提得大伴助大眷屬;毗黎耶得果報等不斷絕;禪得生身不損壞;般若得諸根猛利,及多諸悅樂,於天人大眾中得自在等。現在果者,得一切信敬供養,及現法涅槃等。
四、互攝者:彌勒頌云:檀義攝於六,資生無畏法,是中一二三,名為修行住,此檀攝六度。又菩提資糧論云:既為菩薩母,亦為諸佛母,般若波羅蜜,是覺初資糧(覺是菩提,六度是菩提資糧,般若為初耳)。施、戒、忍、進、定,及此五之餘,方便願智力,皆由智度故,波羅蜜所攝,此乃般若攝於六度,初後既爾,中四例知。
五、 譬喻:華嚴云:菩薩摩訶薩,以般若波羅蜜為母,方便善巧為父,檀波羅蜜為乳母,尸羅波羅蜜為養母,忍波羅蜜為莊嚴具,勤波羅蜜為養育者,禪波羅蜜為浣濯人,善知識為教授師,一切菩提分為伴侶,一切善法為眷屬,一切菩薩為兄弟,菩提心為家,如理修行為家法,諸地為家處,諸忍為家族,大願為家教,滿足諸行為順家法,勸發大乘為紹家業,法水灌頂一生所繫菩薩為王太子,成就菩提為能淨家族。六分開者,六度通大小,十度唯在大。一往亦通藏通兩教,以權立三智故。言十度者,於禪中有願智力,故開願度。有神通智,開出力度,根本定,守禪度名。般若中有道種智,開出方便度;有一切種智,開出智度;一切智,守本般若名。什曰:窮智之原故稱度。梵音中有母義。

十波羅蜜:出自華嚴經
  梵語波羅蜜,華言到彼岸。謂菩薩修此十法,化度眾生,超生死海,到涅槃岸。菩薩,梵語具云菩提薩埵,華言覺有情。梵語涅槃,華言滅度。
一、檀那波羅蜜:梵語檀那,華言布施。運心普周曰布,輟己惠人名施。經云:菩薩為令眾生心滿足故,內外悉捨,而無所著,是名檀那波羅蜜。(內即內身,謂頭目身命等;外即外財,謂金銀財物等也。)
二、尸羅波羅蜜:梵語尸羅,華言清涼。謂離熱惱,得清涼故。亦云防止,謂調練三業,止過防非,好行善道,不自放逸也。又戒經云:菩薩具持眾戒,而無所著,是名尸羅波羅蜜。(三業者,身業、口業、意業。)
三、羼提波羅蜜:梵語羼提,華言忍辱。他人加惱為辱,於辱安受曰忍。謂內心能安忍外所辱也。經云:菩薩悉能忍受一切諸惡,於諸眾生其心平等,無有搖動,是名羼提波羅蜜。
四、毘梨耶波羅蜜:梵語毘梨耶,華言精進。練心於法曰精,精心務達名進。謂勤修善法,心無懈怠。經云:菩薩普發眾業,常修靡懈,諸有所作,恒不退轉,是名毘梨耶波羅蜜。
五、禪那波羅蜜:梵語禪那,華言靜慮。謂念慮皆忘,安心理境。又名智生,謂依定生智也。經云:菩薩於五欲境,無所貪著,諸次第定,悉能成就,是名禪那波羅蜜。(五欲者,色欲、聲欲、香欲、味欲、觸欲。諸次第定者,謂於初禪定、二禪定、三禪定、四禪定等次第而入。)
六、般若波羅蜜:梵語般若,華言智慧。決定審理名智,造心分別名慧。謂照了一切諸法,皆不可得,故能通達無礙也。經云:菩薩於諸佛所,善觀諸法,得實相印,普入一切智門,是名般若波羅蜜。(實相,即一實相,無相之相名為實相。印即印定一切法皆無相故。)
七、方便波羅蜜:方即方法,便即便宜。謂善巧方便,隨機利物,稱適緣宜也。經云:菩薩教化眾生而不厭倦,隨其心樂,而為現身說法,是名方便波羅蜜。
八、願波羅蜜:願即誓願,志求滿足也。謂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盡未來際,成就行願。經云:菩薩成就一切眾生,供養一切諸佛,盡未來劫,證得如來智慧,是名願波羅蜜。(劫,梵語具云劫波,華言分別時節。)
九、力波羅蜜:力即力用,謂行滿功成,萬境無動,能善辦眾事。經云:菩薩具深心力,無有雜染,乃至具加持力,令信解領受,是名力波羅蜜。
十、智波羅蜜:智即智慧,謂決斷無惑,證法怡神,善入佛慧,明了無礙也。經云:菩薩知一切法真實,知一切如來力,普覺悟法界門,是名智波羅蜜。

般若波羅密:
法界次第云:「般若秦言智慧,照了一切諸法,皆不可得,而能通達一切無礙,名為智慧。」
智慧有三種:
一者、聲聞智慧。
二者、辟支佛智慧。
三者、佛智慧。
一、求聲聞智慧有三種:學、無學、非學非無學。
()非學非無學智慧:非學非無學智慧者,如乾慧地、不淨觀、安那般那、欲界繫、四念處、煖法、頂法、忍法、世第一法等。
()學智:學智者,苦法忍慧,乃至阿羅漢第九無間中金剛三昧慧。
()無學智:無學智者,阿羅漢第九解脫智,從是已後,一切無學無盡智,無生智等。是為聲聞智慧。
二、求辟支佛智慧亦如是。但以是人無漏善根純熟,雖生無佛之世,不從他聞,自然覺悟得禪定,三界漏盡。所得三明六通等,為德小勝聲聞,是為辟支佛智慧。又以觀十二因緣智慧深利,能侵除習氣,勝於聲聞,從四諦觀門斷結,此為異。
三、求佛道智慧者,菩薩從初發心已來,行六波羅密,破魔軍眾,及諸煩惱,得一切智,成佛道,乃至入無餘涅槃。隨本願力,從是中間,所有智慧,總相別相,一切盡知,是為佛智。
若菩薩以質直清淨心,修此三種智慧,故名為般若。

五種般若:出自金剛經纂要疏刊定記
一、實相般若:實相即般若體也。謂明了一切諸法皆空,離一切虛妄之相,故名實相般若。(梵語般若,華言智慧。)
二、觀照般若:觀照即般若之智用也。謂因觀照明了法無相,悉皆空寂,以顯即體之用,故名觀照般若。
三、文字般若:文字是能詮之文,般若是所詮之法。能所合成,以語言文字,性本空寂,故名文字般若。
四、境界般若:境界即諸法之境界。謂境無自相,由智顯發,以根本、後得二智,照了一切諸法境界,悉本空寂,從境得名,故名境界般若。(根本智者,即菩薩親證本有之智。後得智者,謂證根本智後,所起化他之智。)
五、眷屬般若:眷屬者,即煖、頂、忍、世第一,及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謂此諸法,皆是觀照慧性之屬,故名眷屬般若。

煖者,如木鑽火,未見火出,先得煖相。以喻加行位人,未得智火,燒煩惱薪,已見煖相。
頂者,觀行轉明,如登山頂,皆悉明了。
忍者,即忍可之義。於苦集滅道之法,忍可而樂修。
世第一者,於理雖未能證,而於世間最勝。

戒即戒律;定即禪定;慧即智慧;解脫,解縛得脫,自在之謂;解脫知見者,知謂智,見謂眼,智眼照了諸法皆空,無有障礙,得其自在。

參考來源:
1.明,一如《三藏法數》
2.明,楊卓《佛學次第統編》
3.普潤法雲《翻譯名義集》
4.佛光大辭典

標籤:

1 個意見:

2017年6月23日 清晨6:16 , Blogger 文居士 提到...

「般若」釋義
http://tentiechun.blogspot.tw/2017/06/blog-post_23.html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