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17日 星期六

化法四教之二:通教所銓

通教所銓:
共通的教法,為天台所立化法四教之第二。三乘人的根器雖然人人不同,但是卻有許多共通的特性,諸如通觀無生,同證無學,同出分段生死,同入涅槃的化城等等,故稱通教。
通前藏教,通後別、圓,故名通教。
通前藏教者,謂此教鈍根菩薩,雖觀無生四諦,但證真空之理,與前藏教是同。通後別、圓者,謂此教利根菩薩,證真空之理時,能於真空,了達不空,即入後之別教。若知空不空,具一切法,即入後之圓教。
說萬法當體即空無生無滅(當體即空無實生實滅)之理,為使二乘及鈍根之菩薩得但空之證,使利根之菩薩得不但空即中道之證而施設之三乘教。
不斷滅萬法,說萬法當體為因緣生,而當體即為空無生,故空之中自有不空之義而含中道之理,此名不但空,亦名當通含中。
利根之菩薩,證此含中之中道而為別教圓教之人,佛言之通教,正為此人(利根菩薩行者)
故以通教為大乘之初門,然而通者共通之義,有二義:
一者三乘共學之義,藏教之三藏四諦、十二因緣、六度,所學各異,而此教之三乘共學諦、緣、度,皆見當體即空之理。但以斷見思之正使,兼侵害習氣,自行化他共行,而分三乘之別,故名通。
二者單就菩薩有通前通後之義,通教之菩薩有利鈍二種,鈍根之菩薩與前之藏教同證但空之涅槃,利根之菩薩,聞之而會不但空之義,遂聞後當體即空之說,而通於別圓二教所詮中道實相之理,為別教圓教之人。如此就菩薩有通前通後之義故名通教。
此二義中,佛之通教本意為使利根之菩薩,得通後之益。
四教儀曰:「通前藏教,通後圓教,故名通教。又從當教得名。謂三人同以無言說道,體色入空,故名通教。」

通教四門:
此教雖同學如幻即空之旨,然四人之觀法四門不同:
一有門,又云實門,如幻即空,故有即空,空即有,今即以此中即空之有而入道。
二空門,又云不實門,謂以即有之空而入道。
三亦有亦空門,又云亦實亦不實門,雙照空有而入道。
四非有非空門,又云非實非不實門,幻有不可得,幻空不可得,雙遮空有而入道。

四教儀三曰:「通教四門者,即是智度論明一切實,一切不實,一切亦實亦不實,一切非實非不實。佛於此四句廣說第一義悉檀。」

標籤:

1 個意見:

2017年6月17日 清晨5:33 , Blogger 文居士 提到...

http://tentiechun.blogspot.tw/2017/06/blog-post_17.html 化法四教:二、通教所銓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