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19日 星期一

唯識學初探:(續)



唯識學初探:()
瑜伽行派:
瑜伽:意為相應,即是在禪定修行中,心境相應,是印度教中修行方法之一。根據《薄伽梵歌》,瑜伽是一種個人靈魂與宇宙靈魂合一(梵我)的修行方法。在古印度宗教中,由奧義書與薄伽梵歌傳統,發展出瑜伽派、勝論派與數論派等。
佛教沿用此名,作為禪定或止觀的代名詞。所謂瑜伽行(梵文:योगाचारYogācāra),就是修行種種禪定觀行,其中最常用者,為小乘部派所修之數息觀與不淨觀。修習種種觀行的佛教僧侶,被稱為瑜伽師或觀行師,這些瑜伽行者,即是唯識學派的前身。部派佛教時期,說一切有部中,出現被稱為瑜伽師的流派,隨後出現了瑜伽行派,以《瑜伽師地論》為根本論書,創始祖師相傳為彌勒。

唯識學派:
瑜伽行派隨後為無著繼承。在無著之後,其弟世親與弟子無性等人,繼續發展他的學說,繼承《解深密經》與《攝大乘論》的傳統,以唯識無境為根本宗義,唯識學派因此得名。

法相宗:
印度那爛陀寺中,護法、戒賢等人,依《解深密經》與《瑜伽師地論》等經典,建立法相宗;而清辯、智光等人,建立法性宗。性、相二宗,形成那爛陀寺中的兩大宗派,這個分類隨後傳入中國。

法相:
謂五蘊、十二入、十八界等諸法,以肉眼觀故,則見是有;以慧眼觀故,則見是無。眾生迷故,於此等法,起執取相,故名法相。(五蘊者,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十二入者,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意入、色入、聲入、香入、味入、觸入、法入。十八界者,眼界、色界、眼識界;耳界、聲界、耳識界;鼻界、香界、鼻識界;舌界、味界、舌識界;身界、觸界、身識界;意界、法界、意識界。)有別於法性宗。

法性宗:
此宗說依真起妄,蓋真如不變,不礙隨緣,法身流轉五道,如來藏受苦樂等。若悟妄即真,知妄本自真,見佛即清淨等,是名法性宗。

法性:
諸法的本性。這種諸法的本性,在有情方面,叫做佛性,在無情方面,即叫做法性。法性也就是實相、真如、法界、涅槃的別名。
真如為萬法之體,在染在淨,在有情數在非情數,其性不改不變,故曰法性。此法性小乘多不言之,大乘諸家則盛論之。

二種法性:
地持經云二種法性:法即軌則之義,性即不改之義,謂一切法性無改易,皆可軌則而修,故名法性。
一、實法性 謂一實之理,離虛妄相,本性平等,無有變易,一切諸佛,莫不軌此法性,修之而成正覺,是名實法性。
二、事法性 謂世間種種諸法,皆依於理,施設建立,所謂地水火風五陰等法,隨俗所知所見,雖屬於事,實不外乎法性之理,是名事法性。

待續**
參考來源:
1.明,一如《三藏法數》
2.聖嚴師父:〈明末的唯識學者及其思想〉。
3.倪梁康:
(1)〈賴耶緣起與意識發生:唯識學與現象學在縱-橫意向性研究方面的比較與互補〉(2010
(2)倪梁康:〈唯識學與現象學中的「自身意識」與「自我意識」問題〉(2009

標籤:

1 個意見:

2017年6月19日 凌晨1:08 , Blogger 文居士 提到...

http://tentiechun.blogspot.tw/2017/06/blog-post_19.html
唯識學初探:(續)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