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3日 星期日

六妙門(五)還



六妙法門 釋暢懷法師著 香港天台精舍
  六妙門()
  前修觀時,見入息覺其無所由來,觀出息也察其無所往,具見因緣和合方有,因緣別離則無。因有能觀的心智,始有所觀的息境,境智對立,不能會歸本源。此觀之心智,究從何處生?若從心生,則心與觀,應分為二,如父與子,為獨立個體,但事實不然,由於前修數和隨時,並無觀心。若說從境生,則境是色塵,色塵無知,無知色塵何能生觀?若此觀是由心境共生,則應兼心境二者,一半屬於有知,一半屬於無知,如此則無情與有情混為一談,於事實上便犯了相違過。照理能觀之心智,實從心而生,既從心生,應隨心滅,則為幻妄不實。
  《楞嚴經》云:「一切浮塵,諸變化相,當處出生,隨處滅盡,求於去來,本不可得。」
  外在的山河大地諸有為相,尚是虛妄,何況內在的能緣之心智,自然也如夢幻泡影,無有真實。須知心的生滅,等於水上起波,波的起落,並非水的真面目,需待風平浪靜,始見真水,是以生滅的心,非是真性,真性本自不生,不生所以不滅,不有所以即空。由於空的緣故,根本無有觀心,既無觀心,豈有觀境,既知境智俱空,便與還相應,心慧開發,任運破除粗重煩惱。至此雖能達到返本還源,但仍存有一個還相,依舊是障礙,因此需要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捨還修淨。

標籤: ,

1 個意見:

2017年9月3日 下午5:09 , Blogger 文居士 提到...

https://tentiechun.blogspot.tw/2017/09/blog-post_3.html
六妙門(五)還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