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29日 星期二

信心銘講錄續(6)



法鼓全集 數位隨身版
信心銘講錄 -- 聖嚴法師著
(6)
無疑無慮
小見狐疑,轉急轉遲。
「小見」就是指看得不大、不多、不高、不遠,這種人由於見小識淺,所以疑問很多,對自己、對方法、對目標沒有信心。這是修行時常見的現象。其實,每個人都要有這樣的信心︰現在不能開悟,將來必能開悟;此生不能開悟,來生必能開悟。
這些年來我見過很多人因為信心不夠,所以到了一定程度之後就無法進步。原因可能在於︰他們對自己沒信心;或者對自己有信心,卻對方法不完全相信;或者對方法相信,卻對指導禪修者不一定相信;對指導禪修者相信,卻對禪究竟能達到何種程度不敢相信。這些人擺盪在信心與懷疑之間,始終無法得到深刻的經驗。
當然,開始修行時是會有疑問的,沒有疑問就不會來學習。經過努力修行後,疑問會一點點解決,當然這與個人的根器有關。善根深厚的人接觸到禪師、方法或理論後,很快就能相信、接受。反之,善根淺薄的人障礙多,不容易相信自己、相信別人、相信方法。因此,禪修的首要要求就是信心,三祖這首詩叫〈信心銘〉是有深意的。如果連基本的信心都沒有,那還修行什麼?所以來參加禪七的人應該相信自己是有善根的人,如果沒有善根,怎麼會來參加禪七呢?世上這麼多人,願意接受禪修的人少之又少,願意接受禪修而現在又有機會參加禪七的人更是少之又少。所以你們當然就是善根深厚的一群人,應該要相信自己是能修行的人。或許到目前為止你尚未相信自己、尚未相信我這個老師,也尚未相信我所講的禪的方法與禪的態度,可是從現在開始,我希望你們能相信。
雖然你們現在尚未開悟,但就像重聽的人可以藉助聽器改善聽力,視力不好的人可以藉眼鏡改善視力一般,自己沒有這個能力,也就是尚未開悟,沒關係,要相信已開悟者的經驗,並照著他的指導去做,縱使開始修行時有「小見」也無妨,只要不疑惑就可以從「小見」中解脫出來。
「小見」的另一涵義就是以一己的經驗去判斷或認識過去從未接觸過的更大範圍的事物,這當然是會有問題的。其實,第一次接觸從未聽過、見過的事情難免會懷疑,但只要有信心便得以彌補。也不要去懷疑我們修行的環境好還是不好。
「轉急轉遲」的意思是說︰越是急著要有結果,成就也就越遲。有一次某人開車送我,為了讓我早一點到達目的地,便想盡辦法走捷徑,結果路雖然很近但車卻很多,時間反而慢了。也有人參加托福考試,他想先挑會的問題回答,不會的問題就略過,所以就先將考題從頭到尾看了一遍,等他看完開始作答時,時間卻不夠了。
修行也是如此,如果成天急著要開悟,心裡老是想︰「為什麼還不開悟?」「怎麼總臨不到我開悟?」那永遠也開不了悟,反而煩惱越來越多。其中的道理很簡單,就好比失眠的經驗一樣,大夥兒在一個房間裡熟睡,你卻失眠了,心裡便想︰「他們都睡著了,我卻怎麼也睡不著,趕快睡!趕快睡!」結果越想睡著,卻越睡不著。
所以禪修者若越是希望得到利益,越是得不到,反而徒增麻煩。
所以我希望諸位開始時不要急著想吃果子,而要耐心澆水,不斷努力,不要揠苗助長。俗話說︰「一鍬挖不了一口井,一口吃不了一張餅。」修行也是如此,要有耐心。修行又像吃滷蛋一樣,如果急著要一口吃下,不但辦不到,而且有危險,一定要細心、小心、耐心。
執之失度,心入邪路。
「執」是抓的意思,抓要抓得恰到好處,不能太緊,也不能太鬆。以拿香板為例,有人不會打香板,把香板抓得緊緊的,不但把人打得很痛,還差點把香板打斷;但若香板拿得太鬆,則又無法打了。所以做任何事都要恰到好處。不過這並不容易,需要不斷練習,否則不可能恰到好處。
禪七時我們教人把身體放鬆、心情放鬆,但是有人不知道應該如何放鬆,有人卻太放鬆,一打坐就歪歪倒倒,根本無法用功。所謂「修行用方法」,指的是修行時要牢牢黏在方法上,可是有人聽到這樣提醒卻又變得緊張。有人聽我教數息法,就拚命抓住這個方法,想如此一來心便不亂、不打妄想,結果為了抓住數息法就抓到呼吸上去了,變得用力去數,表情緊張,越數越快,身體也越數越緊張。
我們經常講不要離開自己使用的方法,可是卻不能緊張,緊張的結果,容易走錯路子。有一次禪七,我要一位禪眾參話頭,並要他看著現在這個話頭不要離開。我給他的話頭是︰「什麼是無?」結果因為緊張,原來的話頭跳脫了,竟變成了「我就是無」。他想起師父說不要離開這個念頭,就不停的念「我就是無」。
原本要他參話頭,參到最後他想︰「我就是無,這還有什麼好參的!」這就是走錯了路。
我們所說的「抓著」,並不是一直抓著不變,有時是需要調整的。參加禪七的人數很多,每個人的年齡、經驗、環境、身體狀況、心理態度都不同,但教的是同一個方法,所以在用方法時如果自己沒有體會反省「我用這種方法是否正確?」而一古腦兒照著師父講的方法去做,有可能因為自己聽錯、誤解、做錯而出狀況。例如打坐時呼吸不順,大概是你的方法不對,能自己調整最好,否則就得求教於師父。常常有人打坐時尾椎骨疼痛,此時只要身體稍往前傾,挺腰,尾椎骨不被壓迫,自然就不會疼痛。所以方法雖同,但各人領悟、實踐有異。「執之失度」的意思就是說,沒有恰到好處,而執著於它、執著於「師父如是教我」。
任性合道
放之自然,體無去住。任性合道,逍遙絕惱。
用功時最要緊的是要自然。所謂「自然」不是不去管它,而是順乎自然─既要管它,還要讓它自然。坐姿要自然,用心也要自然。所謂自然就是恰到好處,如打坐時身體要坐直、不彎腰駝背,而不是說腿痛就是不自然。就生理上而言,姿勢正確就是自然,姿勢不正確會產生不良結果,甚至導致疾病,如小腹縮緊不是自然,胸部挺得很高也不是自然,但禪坐過程中的腿痛、不舒服,這不算不自然。
就心理上而言,我們一般對待心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控制,一種是放任。有些人的心越控制反而越煩躁,越希望雜念少,雜念反而越多。這種情形於修行後比較容易察覺。因此,若雜念很多,是自然的現象,不要討厭它,但也不能放縱它去打妄想。最好的態度是一面用方法,一面把注意力集中在方法上,不要有其他念頭。注意方法時若雜念產生,一定察覺得到,一察覺到雜念就讓它去,信心銘講錄 83
不要害怕現在有雜念出現,待會又會有雜念出現,如此一想則又多了一個雜念。雜念生起時不用理它,發生的事就讓它過去,還沒發生的事不用去擔心,這就是最好的方法。所以用功時最重要的是不怕失敗,已經失敗了就不後悔,尚未失敗的不要去擔心,縱然將來可能會失敗也是很自然的事,把握現在好好修行才是上策。
沒有成功之前當然都失敗。有人問我成功了沒?我都說我從來沒有成功過,做什麼事都是失敗,但每次失敗的過程都是應該的,就像小孩子生下來不會走路,慢慢經過一次次的跌倒直到學會走路,這跌倒是成功還是失敗?人從生到死,走路如此,做學問如此,修行更是如此。當我寫完博士論文時,有人說我成功了,我說這本書寫失敗了,因為如果再寫的話一定比現在寫得好。修行也是這樣,每次修行時人家說你成功了,你回答自己並沒有成功,而是失敗。承認自己失敗,相信自己做的都是失敗的事,這是很自然的。因為不做不知道失敗,而失敗了也就表示有在進行,從未失敗則表示根本沒有做任何事。修行一事也是如此,失敗是再自然不過的事。
雖然失敗是自然的事,但心裡不要希望失敗,千萬不要心存「反正會失敗,乾脆別做了」,還是要依照自己的能力一次次去實踐。每一次失敗了沒有關係,從跌倒的地方站起來就是了。佛法說「有為法」沒有一樣是真正能夠成功的,從不能成功的方面去談,只要繼續不斷的努力,到達不需努力時便是成功,所謂不需要努力時,即已擺脫煩惱而得解脫,這就是「自然」。「體無去住」是說自然的體,沒說要留下它,也沒說要丟掉它。當我們沒有煩惱或得到解脫時,叫作自然,既言自然,就沒有要丟掉什麼,也沒有要抓住什麼。反之,如果說要袪除煩惱、抓住菩提的人,表示他尚未開悟。
「任性合道,逍遙絕惱」,前句是說一切任其自然之性才能合乎究竟的道,也就是佛道。一般人說的任性是指順著自己的個性,而此處的「任性」指的是任自性、任佛性,亦即盡量順著自性、佛性,讓自性、佛性顯現出來。很多人以為「打坐可以開悟,修行可以成佛」,修行一輩子,成天就想開悟成道,這種人若真的開悟成道,一定是入了邪道,而不是真正的佛道。
同樣的,只有逍遙才沒有煩惱。「逍遙」就是只管照著佛法指導的方法去修行,不為求成功,亦不怕失敗。一想到成功,其實已失敗了,因為修行人最後要像《心經》所說的︰「無智亦無得。」若沒有得到菩提涅槃,就沒有什麼好得的,這才是真正的成功。
修行過程中雖然很辛苦,有人腿痛、背痛、頭痛,各種各樣的痛苦都有,但心中若想「這是很自然的事」,就自然不苦。如果把「逍遙」解釋為不需要修行,那就錯了。修行過程中發生任何事都是自然的,能抱持這種心態的話就是逍遙。修行時有人打你,會不會感覺痛?當然會!問題是你苦不苦?人家批評你、冤枉你、誹謗你,你聽了如何?大修行人被打也沒有關係,因為在他而言,被打的是四大,又不是我,挨罵的是五蘊,也不是我,既然根本沒有「我」這樣東西,被人打又何妨?被人誹謗又何妨?所以,真正修行人沒有苦惱這回事,既然沒有苦惱,自然就很逍遙。
經常有人告訴我說別人在批評我,我想連我都嫌自己做得不好,更何況他人!所以我不會惦記在心,即使偶爾也生氣,但一下子就消了,不會處心積慮想報復。心中既然沒有什麼放不下的事,自然也就逍遙許多。

@待續 -- 繫念乖真,沉惛不好。

標籤:

1 個意見:

2017年8月29日 下午4:00 , Blogger 文居士 提到...

https://tentiechun.blogspot.tw/2017/08/6.html
信心銘講錄續(6)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