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6日 星期三

信心銘講錄續(9)

法鼓全集 數位隨身版

信心銘講錄 -- 聖嚴法師著 續(9)
正信調直
止動無動,動止無止。兩既不成,一何有爾。
這四句話的意思是說︰世間都把「止」與「動」看成兩個相對的概念,所以修止的人,要去停止動亂的心而使之不動。禪則不然,到了「無心」的地步,一切的動自然停止,絕對停止,此時「止」這樣的概念也根本不存在了。所以從禪的立場看,「止」與「動」二者都不成立,既沒有「動」也沒有「止」,什麼都沒有,那又怎麼會有「一」呢!當然是沒有的。一般宗教講到「一」就提到神我、大我,這都是有問題的。而禪悟是講「無」的,因為有「一」就一定有「二」,所以禪悟連「一」都沒有。
諸位到這個地方來受七天的磨鍊,吃七天的苦,應該叫作「苦七」,不叫「禪七」,因為禪是不用方法的,但在這裡我卻教你們用方法,那是用方法來代替妄念,而方法本身就是妄念,以統一、有規律的妄念來代替紛雜、無規律的妄念,用方法來止住那個動,其實方法本身就是動,此時有動有止,兩者對立,這不是禪。相反的,停在同一個念頭上不動就叫「止」;念頭動得很慢很慢時,你感覺它好像不動了,這是比較的止;如果念頭動得非常非常快時,可能又感覺到不動了,那也是比較的止。
有些人進入初度禪定,就認為心已經到了「止」。沒這回事!其實,心即使到了「非想非非想處天」也還沒到絕對的止,也就是說,最高的定依然沒到絕對的止,心始終在動。
慢的止,有人有這個經驗,也容易瞭解。至於快的止可以用兩個例子說明。如果把兩個小時的錄音帶轉錄到一分鐘的帶子上,播放時除了單調的「唧─」聲,什麼也聽不清楚。又如把塗有七色光譜的圖板轉到極快時,七色不見了,只見白色。
究竟窮極,不存軌則。
此二句是說修行到了最後沒有一定的軌則,不可以、也不需要以世間的道德或倫理來衡量它,它對一切事物是最自然地反應,對眾生不同的需求也自然產生不同相應之道。對一般人而言,不依人間的知識、倫理、道德的軌則是不行的,可是大智大慧的人就用不到軌則了;如果依軌則而行那還是有一有二、有動有止,依然是不自由、不自在。
如果誤解了這句話,認為禪是自由的、不遵守規則的,禪修者可以做任何事,那就麻煩了!美國西部有位禪師的弟子聽他師父說解脫自在,他就自認解脫自在,人家睡覺時他在屋外睡,人家吃飯時他把大便放在飯桌上,後來被師父趕走了。這個人我見過,他到紐約來,我們一起吃過飯,但那天他沒有拿大便上桌。還有些人沒開悟就學「不存軌則」,他們認為自己未開悟但能學一學,這樣漸漸習慣了,也等於是開悟。這種人生活散漫,不守修行人的規矩,引人側目。像六年代的嬉痞反傳統、反社會,有人就以為嬉痞是向禪學來的。絕非如此!禪的境界要是那樣還得了,嬉痞現在沒有了,禪不就也沒了?
年代的嬉痞給禪帶來很壞的名聲,但他們之中也有一群對禪很誠懇的人,也著作了一些相當重要的書,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如介紹寒山的詩給英文讀者。若沒有這群人,可能現今禪宗在美國被接受的程度會減低不少。所以,我說他們當時對禪宗有些誤解,但並不是沒有貢獻。
虛雲老和尚頭髮沒剃,可是他的弟子沒有一個不剃頭的。他自己不剃頭是因為修行期間沒有時間剃頭,以後養成了習慣。有人說虛雲老和尚不剃頭大概是裝瘋賣傻。其實他的生活非常嚴謹,絕不是不守規矩的人。
有人問︰「禪宗好像很瀟灑自在?」我說不是,一定要有堅實嚴謹的基礎才能有瀟灑自在、不存軌則的表現,否則就是自害害人了。
啟心平等,所作俱息。
「啟」是「開發」而不是「產生」的意思,「啟心平等」就是把平等心、無二邊、無分別的心開發出來。如果心到了平等的境地,做任何事等於沒做;因為心中沒有執著、沒有牽掛、無好無壞、無內無外、無自無他,還有什麼好去「作為」的呢?因此,「所作俱息」就是如阿羅漢的「諸事已辦」或《六祖壇經》所講的:「憎愛不關心,長伸兩腳臥。」這並不是不工作的意思,而是做任何事根本就無心,或者說雖然用心,但用的並不是自我中心的執著心,只是眾生心的反應而已。
狐疑盡淨,正信調直。
到了這種程度,心中不再有任何懷疑、混淆。這裡的「狐疑」不是指普通人的懷疑,普通人的懷疑是不信;至於信了但還沒有親自去體證,這依然是在狐疑的狀態。親證佛性的人才能得到正信,不但相信心是平等無二,而且絕對正直。
「調直」是從此不再有歪曲的情況發生,沒有錯誤的判斷或做出錯事;依佛法來講,就是不會再做出違背佛法的事。凡夫以分別心來處理事情,多半不準確,而徹悟的人處理任何事情絕對正確。
信可以分為迷信、仰信、證信三種︰迷信是完全不知道,盲目的信;仰信是別人信,聽說這很好,他生起敬仰心,也就跟著信;證信則是自己親證明瞭。迷信與仰信均有疑,一直到證信才沒有狐疑,所以證信是不簡單的。
今天我們用了拜佛和快走兩種方法,我都以三個層次來說明:首先,我注意、指揮我的身體去動;第二,我不做什麼,只看著我的身體在動;第三,不知有我,只有身體在動。第一個層次很清楚不是平等心,是分別心;第二個層次的情況還是對立的,自己不做,看著身體在做;第三個層次看起來好像已經沒有「自己」這個東西,可是還曉得有動作在做,是淡忘了自己,把自己看得很淡很淡,但還存在,看起來好像是統一了,只有一個它在那兒動,而沒有我,其實還是有我和它對立。這是有修習方法的時候。如果進一步連方法也沒有了,有可能到達了統一;統一可能是定,也可能不是,今天的用功是要大家朝向將心「統一」的目標努力。至於如何使「一」也不存在,參話頭是最好的辦法。如果你們能到「一」的感受時,我就用參禪的方法來教你們參話頭。
自私者放不下自我,是不可能開悟的,所以修行一開始就要發無上菩提心,而四弘誓願的第一願便是普度眾生。但若僅靠發願來放棄自我,其他事都不做,那是「空願」。「願」是目標,必須一步步實踐,未開悟前便要幫助他人,救度眾生。
有人問,心變成一,是否意味意識的心與潛意識的心統一?另一個複雜問題是︰佛教承不承認有潛意識的心?佛教沒有潛意識這個名詞,凡是意識作用都是第六意識,只要出現,它就是念頭。這問題與修行不相干,只是讓各位在知識上認識一下。

** 待續
虛明自然

一切不留,無可記憶。虛明自然,不勞心力。

標籤: ,

1 個意見:

2017年9月6日 凌晨4:44 , Blogger 文居士 提到...

https://tentiechun.blogspot.tw/2017/09/9.html
信心銘講錄 -- 聖嚴法師著 續(9)正信調直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