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3日 星期日

信心銘講錄續(8)



法鼓全集 數位隨身版 
信心銘講錄 -- 聖嚴法師著 (8)
將心用心,豈非大錯。
「將心用心」是開始修行時一定要用的方法,就是把心來用,用前面的妄心來對付後面的妄心,用一個妄心來減少更多尚未產生之妄心,也就是用妄心來對治妄心。因為不用方法便無法離開妄心,所以要用方法。雖然這個方法本身也是妄心,可是比起散亂的妄心要好得多。早期的禪宗或真正的禪修是不用方法的,沒有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坐在那裡心中不想任何東西,而且清清楚楚知道自己不在想,有念頭出現時就再回到沒有念頭的情況。如果能有一、兩支香坐到這種心態與情況,那我今天下午問你們從哪裡來時,你們大概就能答出一句話來。如果我問時,你們心裡轉了很多圈:「我應該怎麼回答?」盤算著要如何回答我,那麼回答出來的話便無用了。譬如我問甲︰「你叫什麼名字?」他回答︰「不知道。」我又問乙相同的問題,但乙回答時心中卻想替甲回答剛才的問題,那就錯了,因為乙只想到甲,而沒想到自己是乙卻為甲回答,或是想了一下「我該如何回答」才回答,那又錯了!這時心裡沒有相對的東西存在,只有一個直心、一個平直的心,清清楚楚,這與一般所謂的直覺不同,直覺往往是錯誤的。
所以「將心用心,豈非大錯」。說的是不用心、不用方法。其實對你們來說,能做到用心的話就不錯了。這是因為過去的禪師有的是時間,可以十年、二十年一直坐下去,而諸位時間有限,白天上班,回家還得照顧家庭,實在沒有辦法像古代禪師一般不用方法一直坐下去,所以還是得用方法。但是,你們仍須明白,如果還有方法可用、心仍須用方法,就不是真正在參禪。
迷生寂亂,悟無好惡。
《六祖壇經》說︰「自性若悟,眾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眾生。」「迷」與「悟」是相對的。對於迷者、尚未開悟的人而言,有寂靜與散亂的分別,所以想著有散亂可除,有涅槃可求。但對悟者而言,是沒有喜好、厭惡的,無散亂可除,無涅槃可求。
有人誤會「寂」就是不動,沒有任何聲音、任何現象、任何反應,這是錯誤的。《六祖壇經》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因此,離開紛擾的世間去求寂靜,猶如緣木求魚。真正修行人不厭離混亂,也不一定要到深山修行。過去禪宗祖師有許多在山中修行,那是因為他們的廟就在山裡,自耕自食;但有些禪師並沒到山裡去,而是在離城市不遠的地方。
迷時喜歡到寂靜的地方修行,悟時則無所謂喜歡安靜、厭惡嘈雜,全看時節因緣,能在什麼地方就在什麼地方,在熱鬧的地方不會厭離,獨自一人也不寂寞,這便是無分別心。
夢幻空華
一切二邊,妄自斟酌。
什麼是「二邊」?好、壞是二邊;你、我是二邊;眾生與佛陀、煩惱與菩提也是二邊;以及《六祖壇經》裡所舉的三十六對都是二邊。一般人都希望自己是個有智慧的人,不是愚癡的人,因此拚命追求智慧。就修行的立場來講,追求智慧、討厭愚癡都是不應有的態度。自認有智慧是驕傲,自認愚癡則是自卑。
大慧宗杲代表某禪師去見宰相,宰相問︰「年輕法師既然是從大禪師那邊來的,想必在那兒得到了些什麼東西吧?」大慧宗杲回答︰「如果我得到什麼東西,就不會到這兒來了。」其實,大慧宗杲是大禪師門下很優秀的禪修者,年僅二十多歲,尚未為人師,就已經代表去見宰相。那麼,大慧宗杲是沒有得到東西呢?還是真正得到了東西呢?
我們每天早晚課念《心經》,其中有「無智亦無得」一句。昨天我跟諸位說,你們這次是來修行,不是來開悟的。此處沒東西讓各位開悟,沒東西讓你們得到。有人希望參加一次禪七就能從毛毛蟲變成蝴蝶,其實不該有這種心態和期待,這是希望得到一邊而丟掉另一邊,都是在妄想中,會使修行受到很大的阻力。
我在禪七中常常使用一些方法、手段,我會罵人、說人沒用、沒出息、是最壞的傢伙。你也許把這些話放在心中、默默地接受下來,認為師父罵的大概就是這樣,也許也會感覺受不了,心想為什麼師父這麼看不起我,不管怎樣這兩種反應都不對。修行期間要把自尊心和自卑感放開─罵你,不要痛苦、不要反抗,讚歎你,也不必歡喜;不要理會是責罵或讚歎,也不要想是好或壞。但是挨不起打罵的人,我是不會去打他、罵他的。有的人就像剛孵出的豆芽,要好好呵護,不可用火去燒。已經成熟的人就沒關係,用越烈的火去燒越好。不過,禪無定法,有人第一次來我就用上很不客氣的方法、手段、態度,有人跟了我好些次,我仍是和顏悅色。
諸位在修行過程中不要認為自己是來追求什麼、喜歡什麼或不喜歡什麼,這些都不要管,只管用方法,這才是最好的態度,否則只會生煩惱。
例如坐久了腿會痛、背會疼,你不要去討厭它們,討厭的結果只會疼痛得更厲害。又如打瞌睡,不要去惱恨,越惱恨瞌睡,瞌睡就越厲害,因為那會使你消耗更多的能量而更為疲倦,所以只要不理它們,一心地用方法。
夢幻空華,何勞把捉。
我們眼前發生的任何事情都如夢似幻,像空中之花。天空不會有花,看到天空有花一定是眼睛有問題。我的眼睛從三十多歲開始就看到天空有花,稱為飛蚊症,現在依然如此,這是眼睛有問題,我不理它,如果越理它就越看越花了。凡是發生的事,你認為是真的呢?還是假的?其實,即使任何真的事情也只是暫時的,而不是永久的。最近看到一則報導,美國有家太空公司可以把死人發射到太空,旋轉三萬六千年。這時間好長!不過三萬六千年以後也就沒有了,到頭來還是沒有。地球將來也會沒有,人類歷史也一樣,所以那一樣是真的呢?我們從生到死沒有多少年,發生的沒有多少事,而死後這些事也都沒有了,所以都不是真的。「求真」這種想法全是妄想。所以過去禪師在開了大悟之後,有人問他禪是什麼?悟到了什麼?究竟得到了什麼?他們的回答都很奇怪,可能是「麻三斤」、「我這件衣服多少重」。為什麼他們不回答︰「喔!我已經大徹大悟了,成佛了,我知道佛是什麼!」因為那種了不起的觀感都是妄想。有一次禪七中,有人得到小小的經驗,我問他︰「今天感覺如何?」他說︰「嗯!今天的飯很香。」或許諸位會懷疑,既然到最後什麼也沒得到,那麼修行做什麼?問題在於沒有修行、沒有開悟時,不知道所追求的事及現今的生活等都是虛妄;有點經驗或開悟的人便知道生活是虛妄的、假的,而所追求的一切也是虛妄的、假的。開悟就是明白什麼是虛妄的、假的。
諸位聽到這一切都是假的、都是虛妄,是否就真能把它們視為虛妄?不可能!這是因為你依然執著。如果我現在突然責罵甲,他會覺得很奇怪,為什麼師父今天專門責罵他?修行就是要我們不執著,把「自己」拿掉。沒有了自己之後,修行就是修行,而不是因為自己要修行才修行。
得失是非,一時放卻。
這兩句很容易懂,就是要放下得失、是非。一天打坐下來有人全身疼痛,有人得到很好的經驗,希望它再來。也有人覺得在這裡是浪費時間、生命,不如回去還可以做些「有意義的事」。這種心態很容易產生,通常只要幾炷香坐下來感覺不好時,就往往會產生這種想法,而這種想法任它下去就會想要中途離去。這些全都是妄想,要即時放下。
眼若不眠,諸夢自除。
這裡字面上是說如果眼睛不睡的話,所有的夢自然而然就沒有了。此處的「眠」比喻不注意、不明瞭自己在做的事;「夢」就是亂想、有分別心、放不下。睡夢裡出現的往往與我們過去的經驗、未來的期待、想像有關,有的夢則是不清楚的亂夢,究竟是過去還是未來的,搞不清楚。打坐時,如果注意力離開了方法,那就像是做夢,會出現妄想。妄想與過去的經驗、未來的期待有關,就是與正在使用的方法無關。在方法上很多人不會用功,認為用功時每天也要有段時間休息,或坐幾十分鐘之後放鬆一下,讓方法也休息一會兒,這是錯誤的。用功好比給輪胎打氣,不要以為休息是放鬆、是充電,實際上是在放氣。應該如何用功呢?不會用功的人用的是體力,所以容易疲倦;會用功的人不是用體力,而是輕鬆地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因此是在充電。但這並非一蹴可幾,而要靠一次一次不斷的練習。自己要放得下一切事物,並且在方法上輕鬆地用功,這樣繼續維持下去,不但打坐時在方法上,連吃飯、工作、走路……無時無刻不在方法上。能這樣的話,我保證沒有夢與妄想,而專注在方法上時,自己也許感覺不到有方法,但實際上沒有離開方法。
現在一般人修行一段時間後就要去旅行一下或散散心。用這種態度修行,等於輪胎打了氣之後又放氣,只能修到一個程度就無法再進步,但總比從來不打氣的好。所以,今天在美國用禪的方法修行而得到大成就的人可以說罕見,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因為得生活啊!
萬法一如
心若不異,萬法一如。一如體玄,兀爾忘緣。
這幾句是說︰心如果沒有分別,看到的一切事物都是一樣的;若一切事物都一樣,那麼它的根本是玄妙奧祕的,此時自然而然沒有攀緣心。
今天小參時有人問我,昨天我說用功用得很好時,自己的方法不見了,這是故意不見的?還是自然不見?方法不見有兩種可能︰一種是人累了,心力不夠,變成一片空白或迷迷糊糊,此時以為沒有妄想,其實不是在用功;一種是用功用到方法沒辦法用,但人還是很清楚,例如數息時沒有了數字、念咒時沒有了咒語、參話頭時沒有了話頭,但自己仍然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時的心可能還有分別。若到了沒有分別,即「心若不異」的地步,則無身無心,無內無外,看一切事物都一樣,身心、內外一如,才是無分別心,並不是說不用方法,方法沒了,就是無分別心。
然而到了這個程度是不是開悟?沒有!因為尚有心在,我們叫它「統一心」或「一心」。此時感受到的是一種大我的存在,到這種程度的人信心堅固,覺得可以放下小我,而有完成大我的可能。這種經驗很好,但是否為開悟呢?當然硬要稱之為開悟也行,卻不是悟到即慧即定禪─禪不是這樣。
此處「萬法一如」中的「一如」是統一心,其後的「一如體玄」則說明禪為其體,若能領會萬法一如之玄妙奧祕時,就稱為無限,此時就是開悟。換言之,如果能夠達到一如的情況,就相當好了,但還得進一步認識其體就是禪的境界。
前面說過,如果有「一」的感覺,一定落於「二」的對立。例如有人說︰「我是統一的,我整個全部就只有一。」這一定是二,因為必須有「二」與之相對才會有「一」。也有人說︰「我感覺到一切皆無。」其實,這也一定是二,因為「無」不應該有東西、有感覺、有感受,感覺到一切都無,其實是一。這在外道就是到四空定,先從內外的統一和身心的統一,再到心的統一,再到沒有心的感覺。但是「連心的感覺都沒有」的這種感覺依然存在,「感覺到無心」的這種微妙的心依然存在,那還是「一」。因此,感覺到「無」還在三界以內。這個層次要分清楚。
不要從「定」的角度去看禪,而是要「活用」,這就必須對一切法沒有執著,沒有自我。「沒有自我」的意思並不是「沒有我,只有眾生」,那依然是二,因為若沒有我,怎知有眾生呢?但若說:「我在眾生裡,所以我沒有了。」這也不對,因為這還是「一」,終會落於「二」的對立。真正的禪是見到一切事、做一切事,隨著一般的生活作息,可是心不攀緣於過去、現在、未來,這就是《心經》所說的︰「心無罣礙。」「沒有罣礙」就是禪。禪並不是離開現實生活,而是生活在現實裡而心無罣礙。這是二還是一?它沒有講二,也沒有講一。那沒有是什麼?沒有就是沒有。
今天有人很希望早一點小參,他說自己得到很好的經驗,希望能保持,要它來就馬上來,還說在情況好的時候,最好不工作,因為一工作情況就變了,很打擾修行。我告訴他說,昨天還在講不要有得失心,怎麼現在得到一點經驗便希望要它來就馬上來,這是什麼心?不可以如此!要自自然然,來了就來,不能說下次再來。禪的修行和一般修行不同,不是要入定,而是要在生活中能放下一切,身心自在,要修煉到這種程度。所以打坐坐得好,若一工作就會打擾你,這還是禪的訓練嗎?有一種磨鍊的方式就是要你在好的情況時變壞,壞了之後再努力變好,而你得隨時說它是好才行。因此,在禪七期間我有時看人坐得太好了,坐了好幾支香沒起來,在那裡享受靜的境界,就會用香板把他打起來,否則他就耽迷於其中而沒有進步。但我也看情形,有些人情況好,坐得不吃飯、不起來做早晚課也沒關係,讓他繼續體驗也很好。但若是執著於它,就要挨香板。總之,次第定不是禪,禪也不是次第定,一般所謂的定,與禪沒有關係,所以在禪七中,我們不以入定為修行的目標,也不希望禪眾入定。
我可以用禪的方法直接到無,於是有人問︰能否從定而不經由禪的方法到達無?可以的!但要看用什麼指導法,方法不對是到不了無的。因為在定中,並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無,也許他以為自己所體驗到的就是無,縱使修到「四無色定」的「無所有處」或「非有想非無想處」,仍未脫離三界的生死範圍。所以一般專修禪定的人講「空」講「無」,是有問題的。
萬法齊觀,歸復自然。
這裡說的是兩個層次︰「萬法齊觀」是到達大我、到達一心、到達統一;「歸復自然」是死了又活。「萬法齊觀」的境界是小我死了,而大我還在。如此再進一步,應該讓那個大我也融化,然後回歸於自然、活起來。修禪必須死兩次,在小死、大死之後才能大活,恢復到日常生活。所謂「小死」就是吃飯不知吃飯,睡覺不知睡覺;「大死」則是粉碎了統一的我,達到無我的境界,實際上就是開悟見性。大死之後又要能回到生活中,活用於生活裡,進入正常的生活世界,恢復自然,這又叫「活」。大死和大活是一起的,能大死就一定能大活。因此,這裡有兩種死法︰小死不能活,大死能大活。
有一次我說到小死、大死,就有人要在禪堂裡死給我看。他說︰「師父講死,我就死在禪堂裡。這裡大家在修行,我就有功德了。」我說︰「你這樣的死是會下地獄的。你死在這裡,天氣這樣熱,屍體臭死了,妨礙大家用功修行。」大死很難,小死也不簡單,這種死和生理的死不同,不是自殺給我看就是大死,而是在精神上自我中心的死。生理死後依然流轉於生死之中,而精神上的自我中心,從小我到大我的死,與肉體死上千百次是不相干的。
泯其所以,不可方比。
若把所做、所想的一切對象全都放下,就像要抓什麼、靠什麼東西都沒著落,自然而然處於一種無心的狀態。只要放下對象就沒有自己,當然也就沒有自己可抓。有人問我︰「如何把『我』拿掉。」我說︰「『我』是拿不掉的。」許多人都不清楚我是什麼。身體是我?思想是我?都不是!念頭是我?接近了一點。應該是「我的對象是我」。事實上我不在內,我們的內在根本沒有我,而是我的對象。然而,「我的對象」是什麼?一般的修行一定有個東西讓你依賴,好像作為過河的船或橋;對禪而言,「沒有方法就是方法」,也就是「以無法為法」,是沒有橋給你,也沒有船給你,因為根本就沒有河;迷時有河,悟時無河,既然如此,便無需船、橋,一下子就過了。這就是禪的方法。能夠放下攀緣心就是放下對象,能用此法當下就是大徹大悟的人!至於是臨濟宗的方法還是曹洞宗的方法就無需過問了。
我多年前在紐約長島的菩提精舍時,提到一個比喻︰修行是種愚蠢的行為,但這種行為還是一定要有的,這就像有座玻璃山,山上塗滿了滑溜溜的油,我們爬了幾步就滑下來,但還是一直爬,到最後精疲力竭,自問究竟山在那裡時,山竟然不見了,或是當你根本爬不上去時,卻突然發現自己已經在山頂了─你原來的位置就是山頂!既然如此,又何必爬山呢?這是不一樣的。沒有爬以前是在山底下,現在爬了以後雖然還在原地,可是是在山頂上。自己發現在山頂和原來覺得在山下是不一樣的。諸位,爬山是很辛苦的,去爬塗油的玻璃山那更非有傻瓜的精神不可,如果你們願意當傻瓜,那就爬吧!
** 待續
正信調直
止動無動,動止無止。兩既不成,一何有爾。

標籤: ,

1 個意見:

2017年9月3日 下午6:38 , Blogger 文居士 提到...

https://tentiechun.blogspot.tw/2017/09/8.html
信心銘講錄續(8)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