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11日 星期五

信心銘講錄續(1)

至道無難,唯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毫釐有差,天地懸隔。
各位來參加禪七是為了修行。修行本身就是你們的目的,就是你們的成績和結果,不要希望參加禪七是要來開悟的,或急著要得到其他什麼成果。諸位之中有些是不辭遠途來參加禪七的,有些則是很不容易才抽出時間來參加禪七,因此對禪七的修行懷有企盼和目的,這是無可厚非的。然而,一旦進入禪堂,就必須放下任何的企盼和目的。因此,禪七之前最好的心理準備就是把身體、頭腦、心情放輕鬆。
心存企盼和目的來修行,就像用扇子追著去接飄蕩在空中的羽毛一樣,越追飄離得越遠;若是全神貫注,腳步輕盈緩緩而上,反而能夠接住。修行就是鍛鍊我們的心,使它趨向穩定、安靜、不動。如果一面修行、一面貪求不斷,只會增加煩惱,並沒有真正在修行,因為任何執著或企求都會使心不定。
今天有人告訴我說他在參話頭,可是越參越難過,越參心裡好像打了結,
覺得很不舒服,不知道怎麼辦。我就告訴他︰「你的問題主要是希望速得成果,像繩子綑成了結,又好像變成一把刀來刺你的心。」你越是驅策自己,就越覺得緊張,緊張就會造成不舒服。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身體。身體如果覺得疼痛,便很緊張,迫不及待地想趕走痛苦,那只會痛上加痛,這時只要把身體放鬆,疼痛就不會加劇了。
有人平時呼吸順暢,可是一打坐呼吸就有問題,那是因為他希望使呼吸更暢通。其實,呼吸原本沒有問題,就是為了要求呼吸更規律、順暢、飽滿,反而使得呼吸困難。因此,凡是心念在自己的身體時,身體就會出現問題︰一在意呼吸,呼吸就會出現問題;一在意氣管,氣管就會出現問題;在意頭部、在意腿部、在意背部……只要在意身體任何部位,那裡就會出現狀況。所以身體發生任何現象和反應時,最好的處理方式就是不管它。首先,不理會身體上的任何反應;其次,不理會心理產生的任何現象。所以,當身體不舒服時,就把不舒服的部位放鬆;有任何不由自主的抖動和跳動,都是由於肌肉緊張,就更需要放鬆;如果心裡產生困境,也不要理它,時時回到方法上,不但要回到方法上,而且要專心一意用方法,不要去想方法對自己有什麼好處。總之,身心必須放輕鬆。
全詩第一句「至道無難」中的「至道」指的是佛的智慧、佛的果位,代表最高的成就。我常說,成佛很容易,只要一念不生就可以成佛,因為佛根本就沒有離開過我們,原本就與我們同在。但是,我們為什麼得不到佛智、成不了佛果呢?
第二句「唯嫌揀擇」就是最好的答案─正因為我們怕煩惱而欲見佛性、欲得佛智,所以反而見不著、得不到。另一個原因就是我們有觀念之累,認為有生死與涅槃、眾生與佛、煩惱與菩提之區別,以致無法見到佛性、得到佛的智慧。
但莫憎愛,洞然明白」就是說︰只要拋棄愛憎,至道立即現前。四祖道信說「不作諸善,不作諸惡」,六祖惠能說「不思善,不思惡」,指的都是同一件事︰只要停止分別善惡,立即可見本來面目,也就是了悟「至道」。
諸位打坐時是否討厭腿痛、心煩、昏沉、用不上力呢?晚上不能入睡,隔鄰卻睡得很熟,自己會不會心煩?這時如果有人打鼾,你心裡會不會更煩呢?因為有厭煩之心,更使你難以入眠。遇到這種情況,不妨收起厭煩之心,改用一種欣賞的態度開始來數鼾聲,漸漸地鼾聲就會變成催眠曲,讓你酣然入寐。
相反的,打坐時若執著於美好的經驗也會成為障礙。有人打坐時覺得身體抖動得很舒服,就任它抖,我叫他不要抖,他說這樣抖著覺得很舒服,我說︰「這樣就沒辦法修行了,修行不是叫你舒服的,一定要控制它不要動。」他卻覺得自己控制不住,身體就是會自發地抖動。其實,這個動不一定是身體緊張所引起的,而是覺得動得很舒服、很喜歡,下意識指揮身體去動。所以要制心,指揮自己的心去找出真正問題所在,身體抖動、搖動或跳動,一定是那個部位緊張,腿動可能是腿緊張或只是腹部緊張,你自己不難察覺,察覺到就讓緊張的部位放鬆,否則修行就不得力。由此可見,有愛憎之心就遠離至道,無愛憎之心則與至道相應。
毫釐有差,天地懸隔」意思是說︰只要有一絲一毫的認識不清或誤解,你與至道之間就會變得天差地別了。也就是說,不要誤認既然不該有愛憎之心,於是對任何事情都抱著不痛不癢的態度來應付。如果抱著這種態度,就不必來打禪七了。
發心修行時一定要有目標。因為知道自己有許多的問題,想改變自己,才會安心修行。因此,修行本身就意味著某種目的。為了實現原先的願望,必須把心放在修行的方法上。但正在使用方法時,不要去想︰「我的心為什麼安定不下來?為什麼這麼多問題惹得我胡思亂想?我要見的佛性為什麼還沒見到?」不要費心思在這些問題上。心不安定,胡思亂想,就不必理會它,只管用方法。
因此,有兩句話對修行者很重要︰「放下萬念,提起工夫。」「萬念」就是種種的雜念,「工夫」則指所用的方法。我們隨時隨地都會生起許許多多的念頭,只要察覺到任何念頭生起時就立即放下,並且及時提起方法,千萬不要連方法也放下。例如︰老婆的不好、先生的差勁、愛人的倩影、賺錢的機會等等,通通要放下來,把心轉回到修行的方法上。
有位年輕人來打禪七,我問他︰「這幾天有沒有雜念?」他回答︰「有,但不太多。」我問︰「最放不下的是什麼?」他說︰「沒什麼放不下的。」我說︰「有一樣是你最最放不下的︰你和女朋友分離得那麼遠,一定很想她。」他回說︰「師父!我並沒有想她,你為什麼要這麼說呢?」禪七結束後,他對我說︰「師父,原先我真的一點也不想女朋友,但師父這麼一提,我卻不由自主地想她,停都停不住。」我告訴他說︰「修行要提得起,放得下,提起之後放不下來,那不是真的放下,只是騙自己不想而已。」
禪七剛開始不可能說放下就馬上放下。「放不下沒關係」,能這樣想也就是放下了。不要一直擔心「為什麼我還放不下」,這樣會使自己更麻煩。不要怕失敗,失敗沒有關係,但也不要覺得:「反正是失敗,乾脆明天就回家!」或:「這次我沒準備好,身體不舒服,來的時候頭腦不清楚,可能受的刺激很多,或者太興奮了,這次沒有準備好,算了,下次再來!」千萬不要屈服於這種失敗的心態。
中國有句俗語︰「百鳥在樹,不如一鳥在手。」如果把手中僅有的那隻鳥放棄,奢想去捉樹上的千百隻鳥,結果連一隻也捉不到。因此,雖然你覺得現在的情況很不理想,但置身於禪七中,依然是修行的大好因緣。
莫存順逆
欲得現前,莫存順逆。違順相爭,是為心病。
若要至道、佛道現前,就不該存有「順」、「逆」兩種心。何者是「順」?何者是「逆」?「順」是指喜歡的心,「逆」是指不喜歡的心;有此喜歡、不喜歡的兩種心,佛道就不會現前。修行時不該心存愛憎、患得患失。有人打坐很得力,自認快開悟了,於是就在那裡等開悟。其實,自覺快開悟時,心已散亂了,又如何能開悟?
曾經有位參加禪七的人在開始時非常努力用功,因此心理狀態產生某些明顯的轉變,當他察覺到時就驚慌了,心想︰「現在的我很好,如果變得連自己、連朋友都認不得了,那該怎麼辦?」這樣一想的結果,那次禪七打得一塌糊塗。這種矛盾心態經常影響修行者。參加禪七的目的就是為了改善自己,有所轉變時卻又擔心害怕。其實,修行能使自己變得更成熟、沉著、穩定,更像一個人,絕不會變得更鬼里鬼氣。自古以來許許多多大修行人經過一番修持之後,都變得更踏實、更有智慧。因此,既然來修行,就不要害怕轉變。
這種既希望得到又怕得到,希望進入又怕進入的矛盾心態,其實也是正常的反應。記得我年輕剛出家時也是如此,想到自己能夠出家就覺得很興奮,真正上山要剃度成為出家人時卻又心生恐懼,不知道將來在寺廟裡會遇到什麼事,心裡一則以喜、一則以憂。有一些相信天堂的人也可能害怕死後升天堂,因為不知道真正上了天堂之後會有什麼結果。
一般人這種藏在內心深處的「我愛」平常並不明顯,在修行時就容易暴露,當弱點暴露時就表示修行有了障礙。我把這種情況告訴諸位,希望一旦出現這種恐懼的時候要及時察覺,不使它成為修行的障礙。
順與逆是相對的,因為有所喜歡就一定有所不喜歡,喜歡之物得不到就變成不喜歡。這種衝突的心態對於平常人是病,對於修行人更是大病。因此,我們在修行的過程中不但要認清它,更要治療它;毛病消失時,便是見道處。所以,修行是來治病的。
不識玄旨,徒勞念靜。
如果掌握不住前面幾句的深意要旨,不管多麼用功終究徒勞無益,也不可能得到安靜。因為這並不是真正在用功,而是前念與後念不斷衝突,在這種情況下心又如何能安靜呢?
其次就是憎惡散亂、喜歡清淨,於是念念之間一直告訴自己「不要散亂,不要散亂……」這也可以使念頭逐漸安靜下來,但心裡卻又在想︰「我得到寧靜了,這正是我所要的……」結果對於自心的寧靜生起執著。以這種心態來修行,第一,不容易得到安靜心,第二,縱然得到安靜心,也屬於執著於安靜的心而已。雖然如此,也已經很不容易了,總比心裡一直自我掙扎要好得多,但還不是很好。如果停留在這種情境會造成很多不必要的困擾,比方說,什麼都不要,只想寧靜修行。獨處時也許能保持這種心境,若不得不與人來往,可能就會有事情煩擾。孩子的吵鬧聲、朋友的來訪、工作的壓力……都可能困擾你。諸位中有一位打坐時會往後倒,我警告她不要倒下來,怕造成腦震盪。她回說︰「正好讓我什麼事都不知道,那該有多棒!」我說︰「妳倒好,但誰來照顧妳?誰來照顧妳的先生、孩子?腦震盪是生病,不是開悟,妳的問題依然沒有解決。」連修行與愚癡、智慧與無明、煩惱與清淨都分不清,這種修行人只是糊塗蟲。
所以不該只求維持在寧靜的境界,那會墮於消極。如果心定不下來,不要覺得憎惡。對於不愉快的事不要排斥,對於愉快的事不要執取。把愉快的境界誤認是開悟,會給自己招惹麻煩。如果愉快的境界生起,不要執著於它,只要繼續修行。

修行禪法的人不能貪著靜境,而且禪宗也沒有要人甘於消極性的禪定。例如《六祖壇經》說:「此門坐禪,元不著心,亦不著淨,亦不是不動。」又說:「有人教坐,看心觀靜,不動不起,從此置功。迷人不會,便執成顛。如此者眾,如是相教,故知大錯!」真正的工夫,要能隨時安定、隨時起動,而在動中還能夠安定,安定以後要起來隨時可以起來。禪是活活潑潑的修行,靜中得靜,不稀奇,必須訓練出動中能得靜的本事。

標籤:

1 個意見:

2017年8月11日 清晨5:29 , Blogger 文居士 提到...

https://tentiechun.blogspot.tw/2017/08/1.html
法鼓全集 數位隨身版
信心銘講錄 -- 聖嚴法師著
續(一)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