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12日 星期三

天台小止觀--序

天台小止觀  隋--智者法師著  淨蓮法師注疏

原序
  『天台止觀』有四本,一曰:圓頓止觀,大師於荊州玉泉寺說,章安記為十卷。二曰:漸次止觀,在官瓦寺說,弟子法慎記本三十卷,章安治定為十卷,今『禪波羅蜜』是。三曰:不定止觀,即陳尚書令毛喜請大師出,有一卷,今『六妙門』是。四曰:小止觀,即今文是。大師為俗兄陳鍼出。實大部之梗概,入道之樞機。曰「止觀」、曰「定慧」、曰「寂照」、曰「明靜」,皆同出而異名也。若夫窮萬法之源底,考諸佛之修證,莫若止觀。天台大師靈山親承,承止觀也。大蘇妙悟,悟止觀也。三昧所修,修止觀也。縱辯而說,說止觀也。故曰說己心中所行法門。則知台教宗部雖繁,要歸不出止觀,捨止觀不足以明天台道;不足以議天台教,故入道者不可不學,學者不可不修!奈何叔世寡薄,馳走聲利,或膠固於名相,或混淆於闇證,其書雖存,而止觀之道,蔑聞於世,得不為之痛心疾首哉!
今以此書命工鏤板,將使聞者、見者,皆植大乘緣種,況有修、有證者,則其利尚可量耶!予因對校,乃為序云。
  宋紹聖二年(一零九五)仲秋朔餘杭郡釋元照序。
    原序的部分,主要是簡單介紹天台四部止觀的內容。
    第一部是圓頓止觀,由於是最大的一部止觀,所以也稱為摩訶止觀,摩訶就是大的意思,這是天台智者大師在荊州玉泉寺時所宣講的,由章安大師記錄,內容分為十卷。
    第二部是漸次止觀,為什麼稱為漸次止觀呢?就是從淺入深,很有次第的介紹如何修習止觀的所有內容,這是智者大師在南京瓦官寺時所說的,由弟子法慎記錄為三十卷,再經章安大師治定為十卷,就是現今的禪波羅蜜。
    第三部是不定止觀,由於它深淺不定、能大能小,所以稱為不定止觀,是陳朝的尚書令毛喜,恭請智者大師於金陵瓦官寺宣說的,共有一卷,就是現今的六妙門。
    第四部止觀,就是我們現在要講
的小止觀。這部小止觀是在什麼樣的因緣之下說出的呢?原來是智者大師為他俗家兄長陳鍼所說的。他的哥哥當時為中軍參將,在四十歲那一年,遇到張果老,這位八仙之一的張果老,一見面就說:「啊!看你的相貌,陽壽已盡,一個月內必死無疑。」他哥哥一聽嚇了個半死,趕快回去找弟弟商量:「怎麼辦?張果老說我活不過一個月。」智者大師回答:「嗯!沒關係,我教你止觀法門。」這就是小止觀的來由,原本是為他哥哥延長壽命而說的。他的哥哥很聽話,就按照小止觀的內容認真地修習,結果一個月之後不但沒死,而且還活得很建康。
到了第二年再碰到張果老的時候,張果老嚇了一跳,很驚訝地問:「你到底是吃了什麼長生不死的藥,才可以活到現在的?」他就回答說:「我有一個弟弟,他告訴我修習止觀,我只是按照他教的方法不斷練習,才可以活到現在的。」張果老聽了不禁讚歎地說:「佛法真是不可思議,居然有這種長生不死的妙藥,真可謂希有。」
這部小止觀,雖然稱之為小,而實際上它卻是整個大部止觀(摩訶止觀、圓頓止觀)的梗概、入道的樞機。它既可以稱為「止觀」,也可以稱為「定慧」,可以叫做「寂照」,也可稱為「明靜」,指的都是止觀,只是有不同的名稱罷了。若要窮究萬法的根源,考證諸佛的修證,沒有比研究止觀更恰當的了。天台大師所親承的教法是止觀,他的師父(慧思大師)所妙悟的境界也是止觀,天台所有三昧所修的內容還是止觀,縱橫論辯所說的仍是止觀。所謂的止觀,只不過是說出自己心中所行的法門而已。因此,天台的教觀雖然繁雜,若歸納其要旨,也不出止觀的範圍。若是捨棄了止觀,就不足以說明整個天台的修道;也沒有資格來議論天台的教法。
所以,凡是想入佛道的修行人,不能夠不學習止觀;學習止觀的人,也不能不修習止觀。
怎奈現在的世間人,不但福報短少,而且智慧淺薄,大多馳走於名利之間,能夠入門修行的人不多,能夠悟入、實證的更少,不是困在止觀的名相當中,就是混淆於闇證而不自知,致使止觀的書雖然還存在世間,而止觀之道卻無聞於世,又怎不令人痛心疾首呢?
如今將此書重新出版,希望聽到、或是見到這部止觀的人,能夠種下大乘因緣的種子,若是能進一步修證止觀,所得的利益,當然就更沒有辦法衡量了。我因為校對此書,所以寫下了這篇序文。

時為宋朝紹聖二年(一零九五)仲秋朔,餘杭郡釋元照。

** 待續

標籤:

1 個意見:

2017年7月12日 晚上8:15 , Blogger 文居士 提到...

https://tentiechun.blogspot.tw/2017/07/blog-post_12.html
天台小止觀--序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