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12日 星期一

觀:
觀察妄惑之謂,以達觀真理。智之別名。梵語「毘婆舍那」。
觀經淨影疏曰:「觀者,繫念思察,說以為觀。」
大乘義章二曰:「麤思名覺,細思名觀。」
淨名經三觀玄義上曰:「觀以觀穿為義,亦是觀達為能,觀穿者即是觀穿見思恒沙無明之惑,故名觀穿也。觀達者達三諦之理。」
遊心法界記曰:「言觀者觀智,是法離諸情計故名為觀也。」
止觀五曰:「法界洞朗,咸皆大明,名之為觀。」

觀心:
觀察心性如何,謂之觀心。心為萬法之主,無一事漏於心者,故觀察心,即觀察一切。因而凡究事觀理,盡稱為觀心。對於是而商量釋迦一代之教法,謂之教相。此二者,大乘諸宗,無不具備,法相宗三時之判為教相,五重唯識為觀心,乃至天台之五時八教為教相,一心三觀為觀心十界二門曰:「勸心乃是教行樞機。」同指要鈔上曰:「一代教門,皆以觀心為要。」
教觀綱宗上曰:「佛祖之要,教觀而已矣。觀非教不正,教非觀不傳。有教無觀則罔,有觀無教則殆。」台宗觀心之法有三種。

觀法:
於心觀念真理之法。同於觀心。
止觀曰:「觀法雖正,著心同邪。」
止觀大意曰:「慧文但列內觀視聽而已,洎乎南嶽天台。復因法華三昧,發陀羅尼,開拓義門,觀法周備。」

觀門:
觀者,分別觀察之心。謂修行之人,雖因前止,證諸禪定,而解慧未發,若心住定,則有味著之失。是故不著於止,起觀分別,則無漏方便,因此開發,故以觀為門。
無漏方便者,漏謂因見、思惑,漏落生死。將斷此惑而證無生,故名無漏方便。

二觀
一、事觀,觀因緣所生之事相。
二、理觀,觀萬法之實性。諸宗之觀法,各分此二觀。

實相:
又名佛性、法性、真如、法身、真諦等,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惟此獨實,不變不壞,故名實相。

有實者,非虛妄之義,相者無相。是指稱萬有本體之語。
曰法性,曰真如,曰實相,其體同一。
就其為萬法體性之義言之,則為法性;
就其體真實常住之義言之,則為真如;
就此真實常住為萬法實相之義言之,則為實相。
其他所謂一實,一如,一相,無相,法身,法證,法位,涅槃,無為,真諦,真性,真空,實性,實諦,實際,皆是實相之異名。
又依名隨德用之三諦言之,則空諦為真如,假諦為實相,中諦為法界。
法華說實相,華嚴說法界,解深密說真如或無為,般若說般若佛母,楞伽說如來藏,涅槃說佛性,阿含說涅槃。

在華嚴之始教天台之通教已下者,不變之空真如為實相,在華嚴之終教已上,天台之別教已上者,不變隨緣之二相為實相。
華嚴以隨緣之萬法為實相,天台真言以性具之諸法為實相,小乘以我空之涅槃,大乘以我法二空之涅槃為實相。

標籤: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