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29日 星期四

唯識三十頌5



唯識三十頌~5(17頌)
17 是諸識轉變 分別所分別 由此彼皆無 故一切唯識
略解:
這三種能變的心識(及其心所)生起,變現出能分別的見分和所分別的相分,也就是呈現出各種生命個體和萬事萬物的形相。由於這個道理,各種生命個體和萬事萬物的形相都不是實有的,所以一切東西都不能離開心識。

補充解說~
四分:
唯識宗對於心境的關係,認為由主觀的識,用以了別客觀的現象,可以分作四分來解釋,即相分、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相分就是由識所變現的外境;見分就是能緣境的見照作用,自緣其所變的相分;自證分就是證知見分者;證自證分就是自證分的內向作用,由返照的結果,證知其自證分者。


標籤:

藏教菩薩行次第



藏教,為天臺大師智顗所立「化法四教」之一。全稱三藏教。即小乘教之別稱。此教明因緣生滅四聖諦理,正教小乘,傍化菩薩。所言三藏教者,一修多羅藏,二毗尼藏,三阿毗曇藏;(中略)此之三藏教的屬小乘。’此即以三藏為小乘教之別稱。其中之修多羅藏,指四阿含;毗尼藏,指八十誦律;阿毗曇藏,指佛及諸弟子之分別法義。此三者通稱為「藏」,系以其各皆含藏有一切文理之故,亦即阿含為定藏,毗尼為戒藏,阿毗曇為慧藏;合此三藏之教,具有轉惡為善、轉迷開悟、轉凡成聖之功用,故並稱為三藏教。

藏教七階,即三藏教菩薩修行之次第。據大明三藏法數卷三引天臺四教儀集注載,三藏教菩薩修行至佛果,須經歷七個階段。
()四弘誓願,即觀苦、集、滅、道四諦之境而起
(1)眾生無邊誓願度
(2)煩惱無盡誓願斷
(3)法門無量誓願學
(4)佛道無上誓願成等四弘誓願。
()三祇修六度,謂菩薩既已發心,于三阿僧祇劫勤修六度之行,得本願滿足。
()百劫種相好,謂于百劫中,種諸相好之因,以百福德成就一相好,至三十二相具足,而得身莊嚴。
()六度相滿,即修行六度之相圓滿,如世尊在因位時,勤修種種善行。
()兜率降生,謂為補佛處而出世度生,即自兜率天降生人間,以補佛處。
()降神出家,謂厭生老病死之苦而欲脫離,故求出家,入山修道。
()菩提樹下成道,謂於菩提樹下降服魔軍,安坐不動,而成佛道。

參考:明,一如《三藏法數》

標籤:

2017年6月28日 星期三

中道之內容



中道之內容 -- 節錄於:高級班--中觀今論
福嚴佛學院  厚觀院長講義(2013. 10. 5
不苦不樂,以智為本的中道:八正道
不苦不樂的中道即八正道:
一、「道」是人生進步、淨化以及完成的實踐
佛法,是對於人生向上發展以至完成的一種實踐。眾生(以人為本,可稱為人生)無始以來,生死死生,生生不已的存在,是人生現實不過、迫切不過的根本問題,也唯是佛法才能徹底處理的問題。
佛法對於人生──生生不已的存在,開示它的真相,使我們從人生實相的正見中,知道我們應如何增進此人生、淨化此人生,超越一般的人生,達到更圓滿、更完成的地步。這一佛法的核心──人生進步、淨化以及完成的實踐,佛典裏稱之為道。
二、「中道」之根本義:八正道
釋尊在波羅奈的鹿野苑中,初為五比丘轉法輪,即提示以「中」為道的特質。如《轉法輪經》(巴利文本)說:
「在此諸欲中耽於欲樂者,乃下劣凡夫,為非聖無意義之事。雖然,以自身所求之苦為苦,亦為非聖無意義之事也。離此二邊之中道,方依於如來而能證悟,此即開眼、開知,至於寂靜、悟證、正覺、涅槃之道。比丘!於何名為依於如來所悟之中道?即此八支之聖道也。」
佛在開宗明義的最初說法,標揭 此不苦不樂的中道;中道即八支聖道,這是中道的根本義。
一、錯誤的中道:重情意
(一)一般人以為不縱欲、不苦行,即是「中」
這何以稱之為中?
有以為佛法之所謂中,是不流於極端的縱欲,也不流於過甚的苦行,在此苦樂之間求取折中的態度。
(二)印順法師的評論
1、總標:「縱我的樂行」與「克己的苦行」,都是「以情為本」的人生觀,但這是斷章取義,不能正解八正道的所以為中道。要知道:一般人的人生觀,即人生歷程的路向,不是縱我的樂行,就是克己的苦行。研考這二端的動機,都是建立於情意的,即是情本的人生觀、情本的法門。
世人感覺偏於縱我的樂行不可通時,於是就轉向到專尚克己的苦行。人生的行為,都不過在這兩極端以及彼此移轉的過程中。
2、別釋
1)縱我的樂行
不曉得縱我的樂行,如火上加油;私我的無限擴張,必然是社會沒法改善,自己沒法得到解脫。
2)克己的苦行
或者見到此路不通,於是轉向苦行。不知苦行是以石壓草的辦法;苦行的折服情欲,是不能成功的。
二、正確究竟的中道:以智為本
(一)佛法的特質:不苦不樂、以智為本的人生觀
依釋尊,縱我的樂行和克己的苦行,二者都根源於情識的妄執。釋尊否定了二者,提供一種究竟徹底的中道行,這就是以智為本的新人生觀。自我以及世間,唯有以智為前導,才可以改造人生,完成人生的理想。因此,不苦不樂的、智本的新人生觀,是佛法唯一的特質。
(二)以智為本的中道行,包括了初發心乃至究竟圓滿的一切過程
佛說離此二邊向中道,中道即八正道。八正道的主導者,即是正見。一切身心的行為,都是以正見為眼目的──《阿含經》以正見為諸行的先導,《般若經》以般若為萬行的先導。
所以不苦不樂的中道行,不是折中,而是從正見為本的實踐中,不落於情本的苦樂二邊。由此,佛法是以「以智化情」、「以智導行」為原則的。以智為本的中道行,包括了最初發心乃至向上達到究竟圓滿的一切過程。

標籤:

2017年6月27日 星期二

維摩詰經--寂慎法師



圓光假日佛學班與佛有約專演-106.06.24寂慎法師-維摩詰經
大家可點閱圓光假日佛學班http://ykh020909-0.blogspot.tw/複習
內容摘要:維摩詰經義記p39-43
1.十度中:般若(攝用歸體)、智(由體起用)。
2. 妙音觀世音(攝用歸體)、梵音海潮音(由體起用)。
3. 攝用(因攝)歸體(果攝)、由體起用(總攝)。
4.人際互動之間要六和敬-身、口、意清淨,所持戒及見解、
利益要均等,外現中不要特別突出,心境上如金字塔,不
應常處於底層,要往上提升精進不懈怠,心量視野開闊,
對法理解有能力入深,就能「深」見「廣」行。
5.正確的人生價值觀-生滅中有不生滅主因,空性中有無限
的可能,不與人計較、不造業、無癡,廣結善緣的修行,
放下貪、瞋、癡三毒。
6.有緣惜緣、無緣隨緣,面對善惡因緣,能勇於接受才會有
般若波羅蜜。
沒有自動替代文字。
沒有自動替代文字。沒有自動替代文字。 
 圖像裡可能有2 個人、微笑的人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