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9日 星期六

真空妙有

【真空妙有】

《大智度論》卷 71:「般若波羅蜜,能滅諸邪見煩惱戲論,將至畢竟空中;方便將出畢竟空。」
大正 25556b26-27:「般若將入畢竟空,絕諸戲論;方便將出畢竟空,嚴土熟生。」

非空之空而非如小乘偏執之但空,謂之真空,非有之有,而非如凡夫妄計之實有,謂之妙有。故以真空之故,緣起之諸法宛然,以妙有之故,因果之萬法一如也。
濟緣記一上曰:「妙有則一毫不立,真空乃因果歷然。」
參考: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非空之空,空而不空,非如小乘偏執之但空,叫做真空;非有之有,有而不有,非如凡夫妄計之實有,叫做妙有。真空而能生萬法,妙有而一切皆如,是真空妙有的涵義。
參考:陳義孝《佛學常見辭匯》

中國「真空妙有思想起源」:
起源於中國東晉佛教學者僧肇的《不真空論》、《般若無知論 》,僧肇早年崇信老、莊,精通《易經》,讀《維摩經》,欣賞不已,遂於鳩摩羅什門下出家,為羅什的得意門生,被稱為“法中龍象”,擅長般若學,以道家的妙有思想解空,被人稱其「解空第一」。
僧肇受老子的「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思想和王弼的「體用一如」、「妙有」、「聖人有情」思想影響,對佛教的「空」概念,做了玄學化的闡釋,提出了「真空妙有」的思想。
他如是雲「用即寂,寂即用,用寂體一,同出而異名。」「然則萬物果有其所以不有,有其所以不無。有其所以不有,故雖有而非有,有其所以不無,故雖無而非無。雖無而非無,無者不絕虛;雖有而非有,有者非真有。若有不即真,無不夷跡,然則有無稱異,其致一也。」
僧肇會通中外思想,以玄解佛的思辨方式,在佛教史上首創中國化的佛教哲學般若學思想體系,成為佛教中國化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與經學關係極大。 《肇論》各篇,無論內涵還是方法上,受王弼易學影響極深。
參考資料
1.僧肇般若學與王弼易學-佛教導航 
2.中國思想通史·卷三·第十章佛學與魏晉玄學的合流  

標籤:

2 個意見:

2017年12月9日 晚上7:34 , Blogger 文居士 提到...

https://tentiechun.blogspot.tw/2017/12/blog-post_9.html
真空妙有

 
2017年12月9日 晚上9:07 , Blogger Unknown 提到...

心如真空 世間稀有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