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5日 星期一

法語拾慧(二) -- 茶與中國禪

法語拾慧() -- 茶與中國禪
茶和中國禪有很深的淵源。自印度傳入靜坐的方法後,中國即開始注重禪修;在禪宗尚未建立之前,北地的禪師多以安那般那(即數息)和四念處為禪修法門。若長時間打坐而沒有運動,很容易昏沉。
禪門很早就發現茶有提神的好處,通常在午後和晚間,當參禪者體力不濟、或飯後想打瞌睡時,就會為他們準備一杯茶。喝了茶,比較有精神了,就能繼續用功。
早期禪門喝的茶和現在不太一樣,因為中國以前只有在溫暖的南方種植茶樹,北方不生產茶葉,若要將茶送往北地,必須做成茶團、茶餅,以便保存。以前的茶團不太像現在全發酵的普洱茶,可能只是稍微烘一下就做成團,然後送往北方。
茶餅硬而厚重,必須先鑿下所需的份量,用茶碾碾成末,再篩成細粉,然後放進壺裡煮;早期還會在其中加入枸杞、橘皮之類的作料,連同茶末一起吃下去,有點類似現在的客家擂茶。
尤其中國北方冬天寒冷,出家人晚上又沒有藥石(註:即晚餐),這樣的濃茶不僅有提神作用,還可略為解饑、祛寒,因此對禪修很有幫助。茶在當時很珍貴,從它可以當作十供養(註:香、花、燈、塗、果、茶、食、珠、寶、衣)之一,就知道並非能夠輕易取得,因此出家人喝茶也是一件大事。在禪宗之前的北地禪師,多半住在官方所建的寺廟內,由政府護持,因此修行人在生活中也能有茶的飲用。
在唐朝祖師建立了叢林以後,多半以農耕自給自足的方式生活,不再仰賴官府的資助,許多叢林都開闢了寺院的專屬茶園。中國很多名茶其實都是由寺院種植的,由於禪師們經常飲用,也逐漸改良了茶葉的種植和栽培技術、以及泡茶的技藝,後來慢慢傳出去,才逐漸商業化。
有「茶聖」之稱的陸羽,原是一個被遺棄的孤兒,智積和尚將他帶回寺裡撫養長大,但他不願意出家,最後還跟我一樣逃離寺院,只是那位老和尚可能比較慈悲,沒有把他抓回來,不像我師公,他說如果我不當沙彌,就要賠他食宿費。我賠不起,只好繼續當和尚。
陸羽在成長的過程中,老和尚當然也教他禪法、識字、學習經典,並且教他泡茶。他在寺院裡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替老和尚泡茶。在他離開寺院多年後,有一次老和尚到一位高官家裡做客,主人吩咐備茶;茶端上桌,老和尚一喝:「嗯這是我徒弟泡的啊。」果然,從後面出來拜見老和尚的正是陸羽。
老和尚事先並不知道他的徒弟在那裡,而且當時距陸羽離寺已經過了好幾年,但一喝之下仍能辨認出,可見陸羽泡的茶確實與他人不同。
當初陸羽離開寺院後,跟著戲班子四處表演,他演出的丑角頗受歡迎,後來遇到一個官員很欣賞他的才華,送他去讀書,才有之後的成就;但他寫出《茶經》,對茶有這麼大的興趣,大部分都是從老和尚這邊學來的。


標籤:

1 個意見:

2017年9月25日 晚上8:59 , Blogger 文居士 提到...

https://tentiechun.blogspot.tw/2017/09/blog-post_44.html
法語拾慧(二) -- 茶與中國禪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